
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产业是基础,项目是抓手。产业项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发展动能释放、发展成效提升。荣昌生物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正是这样一个极具带动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的高质量产业项目。
昨日,记者走进荣昌生物医药园,实地探访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推进情况。“4期抗体原液大楼已投入生产,3期工程质检大楼预计今年底部分可投入使用。届时,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抗体药物生产基地。”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傅道田受访时表示,已经上市的两款世界级创新药和在研的多款新药都将在这里完成生产,走向世界,惠及患者。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这一产业化项目将在很大程度上完善烟台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撬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烟台打造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城市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瞄准新药产业化 打造全国最大抗体药物生产基地
盛夏时节,荣昌生物医药园区内一片“热气腾腾”。远远望去,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雏形”已现。
在3期工程建设现场,主楼墙体外围有数名“蜘蛛侠”正在进行外墙装饰,而在层层脚手架包裹下的辅楼,也已经完成了楼体封顶工作,预计今年底部分可投入使用。
一路之隔的4期抗体原液大楼已于今年初投产,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两款创新药的原液生产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一座长廊,连接起马路两侧的4期抗体原液大楼和3期工程质检大楼,也搭建起了世界级创新药走向市场的“桥梁”。

荣昌生物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质检大楼、抗体原液大楼、抗体制剂楼、ADC楼、动力中心、立体仓库及配套工程等单体建筑。“此前投资20多亿元建设的一、二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同时建立了符合国际GMP要求的质量保证体系,三、四期工程陆续投用后,年产值可达数百亿元,能同时满足国内外临床和市场供药需求。”傅道田介绍。
成功研制一款创新药属实不易。为让更多患者享受到最先进的药物治疗,荣昌生物从2020年2月份开始擘画新药产业化蓝图,将更多福音送到患者身边。
眼下,依托已投用的新药产业化项目相关生产线,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的产能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可满足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用产品的需求。
4月27日,荣昌生物发布了2022年一季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从这一数据足见两款核心产品已在短时间内实现销售放量。
由点到面,串珠成链。去年7月份,烟台开始实施链长制,全力推动生物医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作为烟台生物医药产业的骨干企业,荣昌生物新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投用也将撬动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项目的投用将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烟布局,同时,还将引领更多企业专注于新药研发,助力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傅道田表示。
几十个创新药在研 加速抢滩生物医药新赛道
荣昌生物医药园内,同样生发出澎湃之力,加速抢滩生物医药新赛道。
在全速推进新药产业化项目的同时,荣昌生物持续推进创新药研发。目前,该公司产品管线中处于研发和商业化阶段的创新药多达几十个,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7款产品正在开展用于治疗20余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今后每年会有数个新药申报临床。
“对于创新药来说,要去拓宽更多的适应症,从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惠及更多患者。”傅道田表示。
以两款明星产品为例,泰它西普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维迪西妥单抗晚期胃癌适应症,已分别于2021年3月、6月获批在国内上市销售,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于2021年12月获批上市销售,迄今两大创新药已有三大重磅适应症获批上市。
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外,泰它西普正在就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多项临床试验。维迪西妥单抗正就治疗多种实体瘤进行临床试验,其它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适应症临床研究也在如期推进中。
当一款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加速迈向国际舞台时,如何能激发出更强大活力,持续加码企业发展?
荣昌生物的选择是,借助资本的力量。
今年3月31日,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山东首家“A+H”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也是烟台今年首家上市的公司。此次上市,荣昌生物公开募集资金26.1亿元,将用于新药产业化、抗肿瘤抗体新药和自身免疫及眼科抗体新药研发等。
这次“鸣锣”,也是荣昌生物继2020年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募资5.9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生物医药IPO企业后,再获研发和商业化资本助力。
有了资金的支持,荣昌生物瞄准海外市场,剑指全球化布局。
2021年8月,荣昌生物与全球知名生物制药公司西雅图基因就维迪西妥单抗达成全球海外授权交易合作协议,获得高达26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外加超过百分之十几的梯度销售提成。
借此,广阔的海外市场向荣昌生物敞开了大门。目前,荣昌生物国际商务开发团队就泰它西普正在与全球众多跨国制药公司交流,寻求合作。
专注创新药研发 推动更多中国创新好药走向世界
在荣昌生物,无论是项目全速推进,还是创新药陆续推出,背后最强大的支撑,是一个创新团队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坚持。
创新药研发,历时长、资金投入大、失败率高。十几年前,国内药企对创新药鲜有涉足。荣昌生物自成立起就坚定地选择了“做创新药”。
彼时,在美国从事生物药研发的房健民决定回国,踏上了做生物创新药的漫漫征途。“当初回国,就一个想法,用自己毕生的精力,研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新药。”房健民说。
与房健民怀抱同样初心的,还有傅道田。“专注创新药研发是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我愿意回到家乡,为之奋斗一生。”傅道田表示。
一批有情怀的科学家在荣昌生物“集结”,由留美科学家房健民领衔,何如意、傅道田等高层次专家组成的新药研发科技创新团队,坚定地投身到生物新药自主研发中。
“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很难找到,很多基本的技术都会出问题,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傅道田说,单是从建实验室到申报临床试验这一段路,就走了两年多。
十四年来,这群烟台生物制药行业自主创新的追梦人,跨越无数障碍,攻破无数难题,屡屡惊艳世界生物医药舞台。
目前,荣昌生物已聚集了国际一流的研发和运营管理人才,其中海归专家十余人,国内各类资深专家二十余人,创新能力比肩国际。
平台载体的强力支撑也功不可没。荣昌生物已成功打造出一个包括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抗体偶联药物平台、双功能抗体平台等三大平台在内的世界级自主创新研发引擎,涵盖了创新生物药从早期发现、靶点筛选及验证、药物发现、研究及开发的全部关键节点。依托这三大平台,荣昌生物将在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开发出一批全球首创、同类领先的生物药。
为推动国际化,荣昌生物还先后在烟台、上海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建立了3个研发中心,在北京设立了境内临床及注册申报中心,在美国华盛顿附近建立了全球临床及注册分支机构。
“我们要把荣昌生物做成全球化企业,加速全球战略布局,让更多中国创新好药走向世界。”傅道田如是说。
今年,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继续“加码”,主攻新药研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叫响“创新好药、烟台制造”的口号。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了十几年的荣昌生物,定能创造出令人惊艳的新奇迹。
展开烟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版图,生物医药产业已然成为一颗璀璨之星,熠熠闪耀:
2019年,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一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的“硬核”实力彰显着这条产业链的雄厚“家底”: 2021年,荣昌生物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两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并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创新药上市数量占全省近一半,一类新药上市数量占全省2/3;绿叶制药注射用利培酮微球、贝伐珠单抗两个创新药获批,利斯的明透皮贴剂在欧盟获批;石药百克完成的“聚乙二醇定点修饰重组蛋白药物关键技术体系建立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截至目前,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链选择样本纳统企业127家,其中规上企业10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5家,过十亿元企业1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瞪羚”企业9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1项。5家企业在中外上市,6家企业进入国内医药工业、商业领域百强。
迈入“十四五”,烟台瞄准打造全链条要素融合的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自去年开始实施“链长制”,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新思路、新布局、新路径,提出了建设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城市的总目标。眼下,烟台规划建设了蓝色药谷生命岛、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健康研究院等一批创新载体,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科研团队,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创新成果,逐步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研发制造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