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活脱脱勾勒出古代工匠在雕琢器物时的精气神。从古至今,这种“精雕细琢”的精神品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禀赋。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维度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以16字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进入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中的“追求卓越”被赋予新的内涵。“追求卓越”的路上,离不开创新、创造。
“创新是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创新理念,体现在通过孜孜不倦的创新来提升产品的品质。”创新,对全国劳动模范、齐鲁大工匠、中集来福士管路安装班班长杨德将来说,感触尤深。

烟台,成为连续四年培养出“齐鲁大工匠”的地级市
20余年来,杨德将和他的团队聚焦“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像“绣花”一样,一根根管、一个个螺栓完成了“国之重器”中国首个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高压管路安装,一举破解了这一技术难题。
以“绣花功夫”让“大国重器”更完美的“鼎立深蓝”,是烟台工匠们交出的合格时代答卷。而这背后,是党和政府站在打造中国经济生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以“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践行“工匠精神”,持续不断地催生出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进而以“大国工匠的故事”,构筑伟大复兴“中国梦”。
“在某种意义上说,杨德将是伴随着中集来福士的自主创新崛起之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他的奋斗历程是中集来福士一线工人自强不息的缩影,中集来福士的奋斗历程则是烟台海工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中集来福士工会副主席王洪波曾这样说。
在烟台,像杨德将一样的劳模、工匠不在少数,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张葆春、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刘伟……,“我市涌现出的全国行业大工匠、齐鲁大工匠、齐鲁工匠和烟台大工匠,90%以上集中在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烟台市总工会生产保护部部长史秀波说。
聚焦主导产业链发展,烟台市总工会完善选才体系,部署工匠培养链、选树链,把政策制度、选拔对象、硬件投入等向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倾斜,融入全市“十四五”规划,成为烟台市主导产业技能人才建设的长远性举措。
目前,烟台已培育全国行业大工匠5人、“齐鲁大工匠”4人、“齐鲁工匠”10人、评选市级工匠100人、企业车间工匠1万多名,工匠建设已形成完备的“金字塔”型结构,实现质效双优。

“工匠讲堂”“每周一讲”,覆盖职工20多万人次
烟台工匠,正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卓越的劳动创造、务实的创新精神,生动诠释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广大职工作出了表率。
4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报道了“烟台工匠”建设工程助力创新创效做法。去年以来,烟台市总工会开展“工匠讲堂”、“师傅节”等活动,共完成技术革新6万多项、推广新技术7800多项、攻克技术难关5万多条次,有效推动了技术传承、创新创效。
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而创新和超越则是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我辈青年,当不断探索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真实价值,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胶东在线记者:邬勇,图片:烟台市总工会;视频: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