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对

来源:胶东在线  2022-03-07 12:39:00
A+A- |举报纠错

  进了腊月门,城里格外拥挤,马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超市及农贸市场人群熙熙攘攘。夜幕降临,小区里陆续亮起了红灯笼,远处传来不断的鞭炮声,到处充溢着节日的气氛,年正加快了步伐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是啊,要过年了。走近位于城区的对联市场,这里格外热闹,只见地上铺着、壁上挂着各种各式样的对联,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字体以楷体为主,兼有魏体、行书,大多是辞旧迎新、平安祝福、乞求五谷丰登等内容,每副对联显得极其精致、大气、气派,地摊上挤满了购买对联的人们。每当我经过这里,都会驻足脚步,品读对联,感悟着对联上的文化,沉浸在联语的芳香中。

  不过也总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似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仔细想想,也许是科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印刷行业的飞速发展,对联制作迈入了数字化、工厂化、流水化阶段,只要排好版,将内容输入电脑中就生成各种字体的对联,满足了不同阶层大众需求,同时也造成对联的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缺乏挖掘对联深处的文化,特别是内在的书法文化。

  记忆把我带回到我的童年,带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对联,老家叫门对。

  我出生在上世纪的60年代,伴随我成长的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仅仅能维持温饱,现在家家户户过年必贴的对联,那可是“高大上的奢侈品”啊,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张贴的。农村的家庭没有多少余钱,即使有些家庭稍微富裕些,也买不到写门对的红纸,再或是找不到写门对的人。那时,过年贴门对由村大队统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文化的人书写,张贴的范围仅限于烈属、军属或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家庭。

  每逢腊月三十上午,村里敲锣打鼓,好像送喜报似的,给烈军属及有突出贡献的家庭贴门对。每当贴门对的时候,我与同村的小伙伴成群结对地跟在锣鼓队后面,相互追逐嬉耍,助推节日热闹的氛围。

  我的父亲是小学教师,在我们村算是个大“知识分子”了,自然而然地成了村里写门对的人。每到寒假,父亲就注意剪报,搜集那个年代的“潮流”门对。我隐隐约约还记得70年代的各种门对,“红心向党抓革命,恐后争先促生产”“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还有以毛主席诗词为内容的对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门对让我回味着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每到腊月二十六七,父亲带着毛笔、砚台、墨(那可是我们的家藏啊),到村里的大队部写门对成为惯例。那时我总是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跟在父亲的后面,到了大队部,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已经为父亲准备好了红纸。父亲计算着每户农家院门的尺寸,将红纸裁剪成不同的规格,整齐有规律地码在一起,接着在砚台上注水,用墨专注地研磨着,不断的调整着浓度,并多次在废旧报纸上用毛笔试写,待墨的浓度调整合适后,铺开红纸,四角压上小木块,精心挑选有那个时代感强的门对,握紧笔杆,屏注呼吸,倾注精力,一气呵成,笔尖在条幅上运动着,墨汁浸染着红纸,父亲的嘴角荡漾着喜悦的微笑,每写一副仔细端详一会,颇有一番成就感。我站在一旁,静观着,不时地接过写好的联幅,小心翼翼平铺到另一张桌子或隔壁的地上晾晒。

  父亲擅长楷书,带有行云流水的感觉,每当挥墨泼毫的时候,总能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大家不自觉地屏注了呼吸,眼睛随着父亲运笔的笔尖移动,沉浸于其中……

  年,在锣鼓喧天中过去了,在农家人的期盼中悄悄地走了。门对却像一名忠实的卫士,守候着农家院落。每当走过贴有门对人家的时候,我细品着大门上门对,情不自禁读着,心生自豪,同时也对张贴门对的人家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也激励着我向他们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考上了学,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如今我近退休,父亲挥毫泼墨的姿态和挂在嘴角上的微笑,众人目视移动的笔尖的神态,贴门对时喜气洋洋的气氛,农家人的过年的欢笑,深深地落在我的记忆中。

  岁月不语,唯石能言。虽然时间的推移,经过阳光风雨吹晒后,门对字迹逐渐模糊,甚至脱落了,但是门对中蕴含的文化却像“石”一样流传下来,源远流长。我们欣赏门对文化的同时,体会到联语的飘香,沁人心肺。

  岁月静好!家乡安好!

  (作者:徐逢仕)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评论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