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

来源:胶东在线  2021-06-16 16:42:17
A+A- |举报纠错

  最近,莱州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就东夷古字古国的探索与发现,采访了《过国探原》的作者吕茂东先生。

《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2号字)66

  记者:吕老先生您好,祝贺您历时二十年的大作《过国探原》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起初是什么原因使您作出《过国探原》这样重大而又艰难的选择?

  吕先生:我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宣传了十四年莱州,感到最大的困惑是莱州的某些历史不清。明清的《山东通志》、《莱州府志》,现在的《莱州市志》都说,夏朝时寒浞在莱州建立了过国,商朝时属莱侯国,周朝时属莱子国,这是过去对莱州历史的定论。数千年的历史,就记载了这样几句话,反映出对莱州先秦历史的不了解。1991年出版的《莱州市志》又说,明朝初年因战乱和灾荒,造成莱州人烟稀少,朝廷从四川向莱州移民,莱州的大部分村庄都是四川移民建立的,并为此立起了村碑。我认为这不是莱州历史的真实,做为一个莱州人,我感到对此有一份社会责任。1998年,我退居二线后,想一探究竟。

  2004年,我在上海图书馆从郭沫若考古文集中,看到郭老对于周铜器《过伯簋》的考释,才知道过国并不是在夏朝就灭亡了,而是一直存在到西周或是更久,《莱州府志》、《莱州市志》对于莱州先秦历史的记载失真。我向莱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报告了这一研究发现,并写了一篇《过国考》的文章。《过国考》一文,引起了莱州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要我继续进行过国历史的研究,并要我考证《郑文公碑》的书丹者是谁,把我对北宋宰相吕蒙正、吕夷简是莱州生人的研究,发表到国家级的报刊上。

  《郑文公碑》的书丹者并不是郑道昭,而是一位化名程天赐的莱州人。西晋《郛休碑》、北魏《郑文公碑》、隋朝《宇文公碑》是莱州书法从汉隶向正书演变的文化链。

  2007年8月,我应邀出席在烟台召开的“第二届云峰刻石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郑道昭与云峰刻石探秘》和《斧山光州刺史宇文公碑考释》两篇论文,均被结集出版。

  2007年,我撰写的《吕氏一门三相家世考》发给了全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东岳论丛》,发表在2010年第四期上,并被收入国家文献资料库。

  过国的研究,非常艰难,过国起源于史前时期,跨越了数千年时空。过国的研究,涉及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涉及诸多友邦邻国,年代久远,缺乏记载。过国历史的探索,只能寄希望于考古发现的地下资料,搜集和解读这些资料,需要有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这是一个宏大的艰巨的工程,我一个人难以胜任。我建议成立一个“莱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承担此事,活动经费由市财政予以扶持,得到市领导批准。筹备工作就绪后,当时的政协主席想牵头此事,但市级领导在职时是不能兼任社团负责人的,等到他卸任之后,又因身体等原因,未能如愿。莱州历史文化研究会未能成立,市领导要我个人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我只好尽力而为,知难而进。不料想,这一干就是二十年。还好,这些年,对过国的起源、族属、地望、历史沿革、文化遗产等的探索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撰成了《过国探原》这部八十多万字的书稿,并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成为我向党和国家及家乡的献礼。

  记者:过国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吕先生:过国名“过”,当取之进出胶东北部经过的胶莱河东岸今土山镇一带的这块地名。

  甲骨文过字象一节骨节,也象人的大腿、小腿、足弯曲走路,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言,甲骨文过字有骨、过双声。

  据地质和海洋考古学家研究,大汶口文化时期,胶莱河流域一度被海水淹没,人们进出胶东半岛,需要过胶莱河这片水域,这可能是胶莱河北段东岸之地叫作“过”的由来。《说文》释过为度也,过和度之义相同。西汉初年设的平度县城,在今莱州市土山镇境内。平度之名,或是平安过渡之义。平度名度,是因这里古时名过也。

  记者:过国文明是哪个氏族的创造,有什么文化特征?

  吕先生:战国佚名著作《世本、氏姓篇》记载,过国是任氏之国。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国是东夷首领太昊的后裔,任国在今济宁任城县。

  《山海经》之《海内经》等记载的太昊、少昊太阳神,是太昊太阳历和少昊太阳历的神化。

  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三次发掘出土的五例彩绘的太阳八角芒形图像,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星形纹饰”,它是一个太阳符号,是6300年前太昊部落立杆测影、观象授时的创造,是我国最早的一年分为两岁(季)的“回归年”太阳历,它要比世界上最早的古埃及太阳历还要早2300年,它又是东夷最早的象形文字,是甲骨文“岁”字的本原。大汶口文化太阳八角芒形图像文字在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澄湖良渚文化中都有传承。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殷商之时,一年两岁的原始太阳历使用了3000多年。

  2015年12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将我撰写的《大汶口文化太阳八角芒形图像文字探赜》一文,收编于《三代考古》第六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被收入国家文献资料库。2016年10月,此文获烟台市第29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14年在莱州城郊西坊北发现的莱州玉雕太阳神面图像,载有“过”和“壬”字,是过国日坛立杆测影、观象授时的写照,是过国的族徽。族徽证实,过国是太昊太阳部落任氏的一支,当年他们可能为寻找夏天的日出之地而来到胶东,以太阳崇拜和太阳历法为主体的太阳文化是过国文明的本源,也是过国文明的本质特征。

《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2号字)2180

岳石文化莱州西坊北太阳神面莱州玉雕图像文字

  2017年10月17日,在郭家店镇下徐家村碾子上发现的太阳八角芒形图像刻石,说明莱州从古到今一直都有太阳文化传承。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任氏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到2.1人以上,为全国最多。1988年莱州人口普查,任氏共有18591人,占莱州市总人口的2.14%,是莱州的第九大姓。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与莱州任氏的社会现状相符。

  记者:吕老,过国文明形成于什么时间?

  吕先生:过国并非夏朝时寒浞所建,而是在夏朝以前已经存在了。

  《左传·哀公元年》吴子胥劝吴王夫差趁吴国打败越国之机进而消灭越国时,有“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之语。可知夏朝初年,拥有鱼、盐、粮食之利的过国已经非常强大,寒浞将他的儿子浇置于过国,是扩大了其寒亭寒国的疆域。寒浞代夏约40年,其对过国的占领大约只有20年左右。

  根据山东古国形成的时间,我推断过国文明当形成于距今4600年时的龙山文化早期。

  莱州石埠溶洞哺乳类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生存迹象的发现,说明莱州之地在距今十几万年或几十万年以前已经有人类居住,他们应是胶东猿人的一支。过国文明应是太昊太阳文化与胶东土著文化大融合的产物。

  考古发现的莱州蒜园子遗址是一处新石器中晚期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土山也是新石器时期的一大聚落群体,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烟台博物馆专家在土山中杨村村东高台地上,发现了烟台白石村类型文化至东周文化遗存。2013年,我同莱州博物馆的同志在土山南坡采集到一件红灰色釜足,说明新石器时期这里有人居住。莱州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共有十多处,龙山文化遗址三十多处。2007年5月,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朱由镇路宿村北发掘了一处龙山文化早期的村落。

  太昊太阳部落在距今约6000年时,已经进入胶东,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长岛北庄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出土的彩陶太阳八角芒形图像,是太昊太阳部落已经进入胶东的物证。

  在今滕县的薛国,是太昊任氏之国,与过国同宗。考古发现,薛国文明形成于距今5000年,是山东最早的古国之一。到距今4600年的龙山文化早期,山东的古国文明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距今5000年时,胶莱流域的海浸退去,为人们进出胶东提供了方便。其时,鲁南太昊任氏的一支可能又为寻找夏天的日出之地,渡过了胶莱河,来到称为“过”的胶莱河北段东岸之地,在土山之上建立了观象授时的日坛,大约在距今4600年时的龙山文化早期,这里诞生了过国文明。

  记者:请您说说夏朝时的过国。

  吕先生:夏朝以前的过国,文献没有记载。

  《左传》在记载夏朝初年发生的“羿浞代夏”重大历史事件时,有两次提到了过国。

  《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代夏时,寒浞将他的儿子浇置于过国,将他的儿子豷置于今潍坊市区东南的戈国,建立起了以寒亭寒国为中心的强大后方。

  郭沫若和唐兰先生在考释周铜器《过伯簋》时都说,过国在东莱掖县,周代的过国是夏代过国的延续。但国内学者杨宽、马承源,日本学者白川静则根据濄水之名认为过国在安徽怀远东,但濄是楚大夫的食采之地,濄是地名,不是国名。

  今潍坊市寒亭区内有寒浞河。莱州土山镇境内有浞河,又有大浞河村、小浞河村、浞李村、浞里村,这些地名传承的当是“寒浞代夏”时,寒浞在这里兴修水利的信息。

  《清史稿·地理八》曰,“掖……府北际海,西北自昌邑迤东为海仓口,其胶莱北河入,有土山,迤东浞河入,古过国在焉。”

  土山镇周围是一个夏商遗址的密集区。在土山镇西南约20公里便是平度东岳石村岳石文化遗址,岳石文化因此而得名。土山镇东北6.5公里的沙河镇大东庄,土山镇东南约13公里的沙河镇国家,都发现有岳石文化遗迹。考古学界定的岳石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朝的纪年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岳石文化在夏朝纪年之中,说明这些岳石文化遗址都是夏朝时期的遗址。这一带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有土山镇海仓、沙埠庄子,沙河镇前邱家,路旺侯家等。这一带有许多任氏聚居的村庄,如平度市大泽山镇东岳石村、任王村,莱州市珍珠镇西丁家村,东宋镇的后趴埠村、前西原村、后西原村、坡子村、新立村、虎埠村,程郭镇西坊北村等。这些任氏村庄的分布,呈现出夏朝初年过国被寒浞占领后,任氏向南、向东迁徙的轨迹。大约在夏朝后期,过国的任氏贵族迁居到今莱州城区,建立了新的国都。

  记者:吕老,您发现了殷商时期过国的哪些物证?

  吕先生: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2014年,在莱州城郊西坊北发现的莱州玉雕太阳神面图像,是晚夏或早商之物,载有“过”和“壬”字,是任氏过国的族徽,是其时过国国都在今莱州城区的物证。同年,在莱州城内西南隅村赵家大院建筑工地采集的带甲骨文“过”字的骨器,是殷商时过国国都在今莱州城区的物证。

  传世殷铜器《亚过爵》载有铭文“亚过”二字,国名写在亚字之中,表示过国是殷商王朝的姻亲国。可知纣王时征东夷,任氏过国不仅被征服,还将公主嫁给纣王为妃,做了纣王的姻亲国。

  殷卜辞“今咼巫九,过”,是纣王经过过国日坛的记载。可知殷商末年,过国仍设有观象授时的日坛,这与过国的族徽图像正相契合。

  记者:西周时期,过国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迁?

  吕先生:西周初年,过国迁都到今招远市蚕庄镇东曲成,迁都的原因或与成王平定武庚叛乱有关。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殷纣灭亡。武王为存殷祀,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都之地,为防止武庚不轨,又置管叔、蔡叔、霍叔于殷地监管,史称“三监”。武王回到镐京,二年薨。武王子姬诵继承王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少,周公摄政,行使王权,管叔、蔡叔、霍叔合力反对,刚刚诞生的西周政权,陷于了权力之争。纣王之子武庚趁机叛乱,参与叛乱的殷商旧族主要有两支,一是江苏淮夷的熊盈十七国,二是山东的奄和薄姑。奄在今曲阜,这里曾是商朝的三王之都。薄姑在今临淄西北,是殷商子姓的祖源之地。于是成王和周公东征,用了三年的时间,平息了武庚和“三监”之乱。淮夷的熊盈十七国和山东的奄、薄姑被镇压后,都想投奔封在朝鲜的纣王诸父箕子,但出海之后,遭遇暴风,被刮到了今美洲之地。2015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在新墨西哥州的岩壁上发现了中国刻石古文字,铭文“美”字说明这是被暴风刮到这里的熊盈美族人在此安身立国,举行祭天、祭祖仪式的记载,古人迁徙往往都带着地名,美洲称美可能与此有关。195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奥尔梅克拉文达四号遗址发现的十六尊玉雕像和六件玉圭,是薄姑国的宗庙之物,玉圭上的35个图案化的刻石文字,是一部薄姑族的简明源流史。薄姑国贵族出海逃奔朝鲜,过国是其必经之地。作为纣王姻亲国的任氏过国,可能为薄姑国君出海逃亡提供了巨大帮助。过国国君惧怕周王征伐,将国都由今繁华的莱州城区迁到偏僻的今招远东曲成。但任氏过国并未逃脱被征伐践灭的命运。

  西周早期铜器《遣卣》、《遣尊》载,成王十九年征东反夷,曲成任氏过国被灭,过国易主改姓,其地封给征伐过国的将领虢遣,作为食采之地。虢遣是虢叔之孙,虢叔是周文王同父同母亲兄弟,其国封在今河南荥阳,称为东虢。

  西周早期铜器《过伯簋》载,昭王十六年,在王朝任师氏之职的过伯随昭王南征荆楚,获得了一些青铜材料,制作了《过伯簋》和《过伯爵》两件青铜器。铭文说明,昭王之时的过国已被封为伯爵诸侯国,国名未改,但已易主,是为姬姓东虢之过国。

《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2号字)5196

西周早期青铜器《过伯簋》及铭文

  史载昭王十九年第二次南征,昭王与六师皆命丧汉水,过伯可能也为国捐躯。

  《伯作鼎》是西周中期铜器,1962年在招远市东曲成出土。《伯作鼎》载有“伯作鼎”三字,此伯当是随昭王南征荆楚的过伯长子,过伯卒后,他继承了过君之位,并到过国就位理政。

  1962年,东曲成先后出土的青铜器还有鼎一,簋二,壶三。据当地村民讲,文革时,此地还挖出青铜器五、六件,被卖给朱桥废品收购站,换了烟抽酒喝。

  《墉夜君成鼎》载有铭文七字。铭文说明,春秋早期,过国在今莱州城区建立了子国,国名曰夜,命氏曰墉。战国齐宣公时,夜子国被废,设为夜邑。

  1962年,招远东曲成出土了两件型制、铭文相同的《齐仲簋》,铭文“齐仲作簋”说明,这是一件齐国公子作的铜器。齐国的铜器在过国出土,说明春秋晚期过国已被齐国兼并,成为齐之附庸国。

  记者:过国是在什么时间消亡的?

  吕先生:过国消亡于战国之时。

  战国之时,西方的秦国实行郡县制,废黜了诸侯国。东方的齐国,在齐宣公时也废黜了诸侯国,实行都邑制,设立了五都七十二邑,曲成的过国被废黜,夜国改设为夜邑。

  公元前386年,齐相田和篡齐,吕氏齐国易主,改称田齐。田齐虽是战国之时的七雄之一,但因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到处树敌,由盛转衰。田齐湣王十七年,燕、秦、楚、韩、赵、魏各出精锐之师,联合伐齐。燕将乐毅攻占齐都临淄,又陷齐城七十余座。齐湣王逃亡在筥被杀,筥人另立湣王之子法章,是为田齐襄王。襄王在筥被困五年,据守即墨的齐国贵族田单大破燕军,收复失地,迎田齐襄王返回齐都临淄,田齐劫后复生。田单因复国之功被任为相职,封为安平侯,食采掖邑万户,终结了东虢郛氏对过国的统治。传世有两件战国铜戈,记载了齐国沦陷时过国造戈备战。

  《山左金石志》载的战国《公过戈》铭文记载,田齐襄王在筥即位理政之岁,过国的虢氏族长造戈,铭文不用爵称,而用氏名,可知过国其时已被废黜。

  《殷周金文集成》记载的《元年郛令戈》,载有铭文十七字,记载田齐襄王元年,曲成的郛氏族长签发命令,令夜邑的守将、上库工师冶造兵器,守城。铭文载的西都即是夜邑。夜邑西都对曲城国都有护卫扶持作用,故称为“夜”,后写作“掖”。可知夜邑称夜,并不是因为此地有日夜出。《元年郛令戈》和《公过戈》记载的是同一历史事件。可知夜邑并未被燕军攻陷,在齐国危亡之时,尽管过国已被废黜,但过国国君仍以族长的名义签发命令,令夜邑造戈守城,这也说明郛氏仍是此地的主宰。后来,田单大破燕军,收复失地,被任为相国,封为安平侯,食采夜邑万户,郛氏的食禄划上了句号。

  记者:您发现过国在今章丘还建立了一个子国?

  吕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章丘县城明水镇摩天岭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铜器《guo(咼字加邑旁)甘敦鼎》,发表于《文物》1989年第6期。

  《guo(咼字加邑旁)甘敦鼎》铭文二十字,记载过国在章丘建立了一个子国,国名曰“guo(咼字加邑旁)”。这是因为过国在今招远曲成,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两地相距千里,往来不便,于是过国在章丘征得一邑,建立了一个子国,成为过国和东虢之间的一站。

  guo(咼字加邑旁)国立国大约百年,春秋时被齐国兼并。《左传》载有齐桓公经过郭国之墟的记载,其记载的郭国即是guo(咼字加邑旁)国。

  记者:吕老,胶东的卢地和卢国也是您新的探索发现,请您说说有关情况。

  吕先生:春秋早期,河南荥阳的东虢被郑国兼并,东虢国君率领贵族东迁到其子国胶东过国的卢地,建立了一个新国,国名曰卢。

  卢国存世的铜器有两件《卢侯簠》,载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的《殷周金文集成》。

  《卢侯簠》是卢侯为女儿叔姬出嫁作的媵器。铭文说明,卢侯是周朝的姬姓王族,与过国同宗,但爵位是侯爵,高于过国国君的伯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莱州人刘振声向莱州市博物馆捐赠了一些清代书法家翟云升与其亲家潍坊金石学家陈介祺的信札,其中有两张清代的《卢侯簠》拓片。陈介祺收藏的《卢侯簠》可能是翟云升转让给他的,陈介祺为翟云升拓了两张拓片,作为纪念,传递有《卢侯簠》出土于莱州的信息。

  卢国的地理位置在今沙河镇卢旺侯家一带。

  《卢侯簠》卢国之名的卢字,是煮卤制盐的写照,承载的是盐文化,可知卢地在沿海。考古发现,商代时,渤海南岸的盐业生产已具很大规模,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达30平方公里。在渤海南岸像双王城这样的盐业遗址有十多个,今沙河镇卢旺之地是其中之一。西汉初年在这里设的当利县,是这一带盐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出土有朝廷专制的煮盐大铁釜和盐印。

  卢这个地名,最早见于商代。殷卜辞有纣王从来国辛地到卢地田猎的记载。今昌邑、平度之地,殷商时都属来国。辛地即是今平度西北与莱州毗邻的新河。卢即卢地,在今沙河卢旺。纣王到卢地田猎,可能是为进军过国探路,与殷铜器《亚过爵》记载的信息相合。

  1983年,在卢旺侯家一个叫草堰下的地方,出土战国时期的齐刀币1000多枚。如此多的齐刀币在此出土,说明战国之时这里的经济非常繁荣,当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卢旺侯家齐刀币出土的地方,我们采集到商、周到西汉时的陶片等遗物,有些陶片之上有明显的被火烧黑的遗迹,可能是当年煮盐用的陶器。

  西汉初年在东莱郡设有卢乡县,但具体位置不明。

  1925年,在掖县出土的西晋徐文惠墓志铭,记载了其新迁的墓地到东莱郡和卢乡县的距离,也透露出了卢国所在。按其所载,其新迁的墓地当在今夏邱镇白沙村附近,卢乡县当在今夏邱镇路响村附近。1958年在路响村修水库,挖出了大量陶片等遗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路响村附近有汉晋墓群188000平方米。路响村距卢旺侯家7.5公里,春秋战国之时,这里应是卢国之乡。

  今路旺之名,在清乾隆《掖县志》写作“卢旺”和“路旺”。卢旺是煮盐的卢火兴旺之意,“路旺”是运盐的道路繁忙之意,两者传承的都是盐文化。

  记者:吕老,过国消亡之后,过地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吕先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秦帝国。

  是年,秦在全国置三十六郡。秦在齐国故地置齐郡,治临淄,在掖邑置掖县。

  秦朝历时只有十五年。秦亡汉兴,汉承秦制。汉高祖四年(前203),析青州之地,置东莱郡,莱州开始有东莱之称。东莱郡治掖县,辖掖、平度、当利、卢乡、曲成、黄、牟平、育犁、不夜等十七县。十七县中,有一些是古过国的遗址,因这些地方人口稠密,文化厚重而设县。如平度,在今土山镇境内,这里是过国的初创之地;当利,在今卢旺侯家,这里是卢国之地;卢乡,在今夏邱路响,这里是卢国之乡;掖,在今莱州城东南,这里是夏、商时任氏过国的都城,又是春秋至战国曲成过国的西都,夜国所在;曲成,在今招远东曲成,这里是西周至战国时东虢郛氏过国的都城。据烟台博物馆考古调查,汉代的曲成县城筑在旧城址上,这个旧城址当是过国的都城遗址。

  清道光十九年(1839),在梁郭镇上泊村出土的西晋《晋故明威将军南乡太守郛府君之碑》,载有1144字,记载了郛休的身世和生平事迹,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碑文曰:“君讳休,字公彦,东莱曲成人也。其先出之黄轩,后稷之裔,王季之穆,有虢叔者,以德建国,命氏为郛,君其后也。”碑文说明,郛休是西周姬姓王族东虢公虢叔的后裔,虢叔封建的过国命氏为郛,在东莱东曲成。《郛休碑》与西周早期的《遣卣》、《遣尊》记载的“赐遣采曰过”,战国《元年郛令戈》之“元年郛立命夜胍造戈”,互成印证,是过国之都在招远东曲成的又一物证。

  《郛休碑》的出土地距招远东曲成约9公里,这里是过国消亡后东虢郛氏家族的迁居延续之地。梁郭镇在清康熙五十一年《莱州府志》中载为“临郭乡”,在清乾隆《掖县全志》中载为“临过乡”。“临郭”是临城郭,“临过”是临过国。

  今过西村在曲成过国之西,这里原来是过国的西乡,设有乡亭。过西不是过国之都,没有发现作为过国之都的证据。《莱州市志》记载的过国在今过西村东失考。

  东虢在曲成过国的一支命氏为“郛”,“郛”与“城”、“郭”、“墉”都是城郭之义,其文化内涵皆与东虢公虢叔家族在朝中的师氏之职、守城之责相关。《百家姓》中无郛氏,郛氏是曲成过国独有的氏族名称,西晋以后,郛氏改称为郭氏。今莱州郭氏多是东虢郛氏的后裔。

  记者:吕老,您对医祖扁鹊姓名、里籍、享年和医学著作的考证,破解了中医药史研究中的许多疑惑,您能给我们详细说说吗?

  吕先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中医史和中医学的开山之作,但《史记》对医祖扁鹊身世的记载不详。我在探索过国历史中发现,被扁鹊医活的虢太子即是过国的太子,因为其时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和小虢已经灭亡了一、二百年,而曲成过国是东虢的子国,所以司马迁又称过国为虢国,从而引发了我对扁鹊姓名、里籍、享年和医学著作的考证。

  扁鹊姓秦氏。秦氏出之西周,有两大支,一支源于伯益嬴氏,称为嬴秦,一支源于鲁国姬姓,称为姬秦。

  扁鹊之秦氏,当出之鲁国姬姓。西周初年,周公旦长子伯禽封于鲁,国都在今曲阜。伯禽有裔孙食采于鲁国秦邑,在今山东范县,族人以食地之名为氏,遂诞生了姬姓秦氏。范县秦邑距河南荥阳的东虢不远,大约在西周中期,范县秦氏投到东虢为官,成为东虢的贵族。春秋早期,东虢被郑国兼并,东虢国君东迁至其子国胶东过国的卢地,建立了一个新国,国名曰卢,爵位为侯爵。扁鹊的先祖随同东虢国君迁到卢地,春秋晚期,扁鹊在这里出生,故文献称扁鹊为卢国人。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的里籍有两处记载。一处曰“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渤海郡是汉高祖时所设,汉代以前没有渤海郡,汉时渤海郡也无郑县。郑是春秋时的诸侯国,其地在河南新郑一带。《史记集解》和《史记索隐》认为“郑”当是“鄚”字之误,也不准确。鄚邑古城在今河北任丘县鄚州镇,但这里是扁鹊为赵简子看病,赵简子所赐的寄居之地,并不是扁鹊的里籍。

  另一处里籍见于扁鹊的自述。扁鹊为虢(过)太子治病时自称“言臣齐渤海秦越人也。”扁鹊说的渤海之下无“郡”字,渤海是海不是“郡”,可知《史记》“渤海郡郑人也”之误,一是渤海之下多了一个“郡”字,二是把扁鹊当成了郑国人。这是因为扁鹊先祖为官的东虢后来被郑国兼并了才造成的误传。

  西汉时杨雄称扁鹊为卢国人。魏晋时,山东邹县人王叔和据《八十一难》著《脉经》也称扁鹊为卢国人。唐初杨玄操著《黄帝八十一难序》也曰扁鹊又家于渤海卢国,因命之曰卢医也。杨玄操记载的渤海是“海”,不是行政区划“郡”,与扁鹊自称的里籍相同。今学者多认为扁鹊是卢国人,但卢国在哪里,又有许多不同的见解。

  春秋时,在今济南市长清区有一齐邑曰卢。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六》说,黄帝时长清有一个卢国,神医俞跗和扁鹊先后在这里居住,但这只是史前的传说。《山东通史》认为扁鹊是长清人。但春秋时长清之卢是地名,不是国名;长清之卢不靠渤海,汉代也不属渤海郡,可知长清之卢并非扁鹊的故乡。在司马迁的笔下,所谓的扁鹊是一个由秦越人与其弟子共同组成的医疗团队,扁鹊卒后,其弟子继续行医,民间仍称其为扁鹊,汉画石上秦越人与其弟子皆为鸟形之人,便是明证。长清之地应是秦越人与其弟子行医到过的地方。

  扁鹊为赵简子看病,得赐田四万亩,从此迁居今河北鄚州。其与弟子行医于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诸多遗迹和传说。

  综上所述,医祖扁鹊的故里在今莱州市沙河镇卢旺附近,当是历史的真实。

  史载,秦始皇、汉武帝多次到东莱寻找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秦皇、汉武所为,并非空穴来风,东莱是医祖扁鹊的故乡,可能有被称为“神仙”的精通医学、养生学的世外高人。《徐文惠墓志铭》的墓主人就享年近九十八岁,是当时人的两三倍,可能就是一位精通医学养生学的“神仙”。而莱州之地,确有丹参等一百多种中草药。

  2013年,成都老官山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的950多枚医学竹简上,载有扁鹊之名。医简所载的内容,皆见于《黄帝内经》、《难经》,说明扁鹊医著是《黄帝内经》、《难经》的本源。我撰写的18000多字的学术论文《医祖扁鹊其人其事新考》得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杜金鹏主任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琰先生的赞同,发表于《管子学刊》2019年第一期,并被收入国家文献资料库,《中国知网》1月28日优先予以转载。《山东侨报》4月26日起分四期予以全文刊登。2020年7月,百度、腾讯和搜狐等网站,也都转载了原文和莱州电视台摄制的视频节目。

  记者:吕老,过国立世大约有多少年?

  吕先生:过国从龙山文化初期立国到战国时消亡,大约立世2600多年,其间曾两易其主(太昊风姓任氏,姬姓东虢郛氏),三迁其都(莱州土山,莱州城区,招远东曲成),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胶东历史文化的一面旗帜。过国的历史,就是莱州的历史。以前《莱州府志》、《莱州市志》所谓的“夏朝时寒浞建立了过国,商朝时属莱侯国,周朝时属莱子国”的记载,并不是莱州历史的真实。

  记者:除过国外,您还考证了哪些东夷古国?

  吕先生:过国是东夷古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探索过国的历史文化需要了解过国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东夷的一些古国。我从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发现了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回归年太阳历和东夷最早的图像文字,找到了过国文明的源头。从商周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中,获取了东夷古国的一些信息,对以往学术界争议较大的禹夏、斟寻、筥、己、丰、薄姑、莱等国的历史,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帝王世系记载的王朝,过国是夏朝的属国。疑古派一直在否定夏朝的存在,如果夏代只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那么作为夏朝的一个方国的过国也只能是一个传说,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杜金鹏主任主持的偃师二里头考古划时代的意义,是发现了夏朝存在的实证。现在夏朝的真实存在已经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共识。但偃师二里头是夏朝后期的都城,还不是禹帝之都阳城。阳城在哪里,学者们还在苦苦地寻找。杜金鹏先生《中国龙·华夏魂》一文,揭示了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牌与夏文化的关系,《论临朐朱封龙山文化玉冠及相关问题》一文,指出了临朐朱封遗址与偃师二里头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为追寻二里头文化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循此,我撰写了《龙山文化晚期临朐西朱封太阳神面玉冠图像文字探赜》、《龙山文化晚期日照两城镇太阳神面玉圭图像文字探赜》、《禹夏文化本质特征与禹都阳城探赜》、《寻仲盘与寻仲匜铭文考释》四篇文章,认为“龙”和“夏”是夏朝最本质的文化特征,具有这两大文化特征的日照两城镇遗址、临朐西朱封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日照两城镇遗址是禹夏之都阳城,临朐是“羿浞代夏”时,帝太康、仲康的避居之地,偃师二里头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这一研究发现或许有助于学界对禹都阳城的追寻和夏文化的研究。

  今莒县本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阳国文明的发源地,虞、夏时成为吕国的封地。《春秋左传》等典籍对筥国的记载,与出土文献不合。我从殷卜辞和殷周铜器铭文中获悉,筥本是虞、夏时封建的东夷首领伯益的吕国。夏朝初年经历了“羿浞代夏”之乱,少康中兴以后,夏朝将国都迁到中原,吕国将国都迁到河南南阳,成为夏朝南方的屏障,山东的吕国加竹字头改称“筥国”。吕国之名作“筥”,作“虘”,或作“膚加竹字头”,是不同历史时期,吕国迁都、易主、改姓的标志,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典籍将竹字头的筥国之名写作草字头的“莒”字,使歌颂伯益功德的吹奏之乐变成了可食的芋头。

  ji(己其)字为上下结构,“己”在“其”上,义为养“己”(蚕)于“其”(簸箕)。ji(己其)国是历史悠久的东夷大国,已发现ji(己其)国载有铭文的铜器达三百多件,比齐鲁两国有字铜器的总数还多,但ji(己其)国之名却不见于经传。1981年,莱阳县前河前村出土的一件陶盉上刻划的十五个图像文字,呈现晚于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陶文,早于商代甲骨文的特征。铭文是一篇记载ji(己其)国立国建宗庙的文献,可知ji(己其)国建于今莱阳,年代当在夏朝。ji(己其)国以蚕为图腾崇拜,是己国的一支。两周时ji(己其)国的疆城在山东半岛南部,西到今莒县,东到今烟台。

  丰国是薄姑国的一支,也不见于经传。2009年发现的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是全国文物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李学勤等专家将铜器铭文“齐公”释为“齐太公”,将“丰”释为太公之孙,将遗址释为齐都营丘或薄姑。我到陈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专家们所释虽然有利于当地发展旅游事业,却不是历史的真实。铭文“齐公”之义是“齐翁”,不是齐太公,“丰”是国、族之名,也不是齐太公之孙,遗址是个祭坛,后来成为陵园,也不是齐都营丘或薄姑。后来发现在M27大墓出土的一件玉圭上,刻有玄鸟孕卵生子的图像文字,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是殷商子姓诸侯,丰是殷商子姓之国,M27大墓应是丰王之墓。西周初年,丰国称王,参与武庚叛乱被征伐,丰国臣服于齐,丰王做了齐民,故有“齐公”之称。遗址是丰国称王建立的祭天之坛。M27大墓出土的玉圭铭文,证实了我的所见。我撰写的《解读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一文,发表于《管子学刊》2011年第4期,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文物考古优秀研究成果。

  黄县是东莱重地,但黄县归城的lai(字形与釐字相似,但左上方是“來”字,不是“未”字,后世误作“釐”)国,却名不见经传。自西晋杜预为《春秋·宣公七年》“夏,公会齐侯伐莱”作注,将齐襄公六年灭的莱国说成在东莱黄县以来,莱国的地望就失去了真相。康熙《黄县志》和今学者都将归城的lai(字形似釐)国与莱国混在一起,有莱在黄县之说,也有齐、己、莱为一国之论。莱州的地方志中,则认为莱州之地商代为莱侯国,周代为莱子国。我从诸多殷卜辞和殷周铜器铭文的探赜中获悉,殷、周之时,来国有三,一曰来国,典籍误作草头之“莱”,来国是炎帝族东迁所建的方国,姜姓,殷代东扩被占,改封为殷商子姓国,来国国都在今青州市东阳,齐襄公六年(前692年)时被齐卿晏弱所灭。二曰lai(“至來”,“至”在上,“來”在下,两个“至來”并列,组成族徽,义为小麦男女之神來至上天,又称邰,在陕西右扶风,本来是炎帝后裔,姜姓所封,周人先祖弃的外家,殷代被占易主,成为子姓封国。商朝灭亡后,归顺周朝,作了周王室的姻亲国。三曰lai(字形似釐)国,在黄县归城,是lai(至來)国的分支。西周初年,胶东的过国和黄夷皆未归周。成王时征东夷,陕西右扶风的lai(至來)国派出一支五百人的军旅,随同召公太保征黄夷,遂长期驻扎于黄地,成为黄地的主人。西周中期,lai(字形似釐)国被封为诸侯国,子姓。春秋之时,齐国崛起,开始兼并东夷诸国。齐庄公时(前553年至前548年),归城lai(字形似釐)国被齐国大将叔夷率领的三军攻灭,胶东之地皆为齐有。

  我认为来夷、来国和东来不是一个概念,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来字的本义是小麦,在殷卜辞和殷周铜器铭文中,作为地名、国名的来字,均无草字头,典籍写作草头莱字,改变了来字的文化内涵。

  文献记载的东夷九夷中,没有来夷。来夷是善于种植小麦的东夷人的统称。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胶州赵家庄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来夷人种植的小麦遗存。考古发现说明,来夷之地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农业时代,到龙山文化早期,已经普遍种植了小麦,那么,《尚书·禹贡》所说的“莱夷作牧”就不是历史的真实了。《尚书·禹贡》之误,出在将小麦的“来”字误作草,遂将种麦的来夷误作放牧的“牧民”。

  东莱是个地名,泛指齐国以东的地区。东莱之名最早见于《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记载的“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

  记者:吕老,注重古文字的研究是您治学的一大特点,请给我们说说有关情况。

  吕先生:践行唐兰先生关于研究历史从研究古文字开始的倡导,我注重搜集和研究出土的图像文字资料。我发现江苏澄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罐上的四个刻画符号,是对大汶口文化太阳八角芒形图像进化为甲骨文岁字前身的记载,找到了东夷文字的起源,从而探索了东夷古字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了新石期时期的图像文字31个,殷代甲骨文83个,殷周金文48个。战国货币与刻石文字7个,美国和墨西哥发现的商周之际的刻石文字62个,这些文字展示了东夷古字长达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2号字)13371

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城国家岩画遗迹公园岩壁上发现的刻石文字

《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2号字)13404

墨西哥奥尔梅克遗址发现的玉雕像和玉圭上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天干地支二十二字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领域,我认为,所谓的天干,即是立杆测影、观象授时的天柱,天干十字皆与此有关。所谓的地支,即是殷人宗庙对先祖的奉祀,地支十二字也皆与此有关。天干十字,也是其时一日的十个时辰。殷人重视生日时辰,因此以天干十字为庙号。殷人以天干十字和地支十二字循环相配,组成六十个纪日词组,俗称一个甲子,用以安排其先祖先妣的祭日,形成多而有序的周祭表。甲骨文天干地支的解读,为我国古文字的研究增加了一个来自民间的声音。

  记者:吕老,莱州和胶东之地,一直流传着明朝初年从四川、云南之地移民、移囚和移军的传说,您对此作了十多年的考证,请说说有关情况。

  吕先生:明朝初年,四川、云南向莱州和胶东移民、移囚和移军的误传,起着割裂和歪曲莱州和胶东历史文化的负面作用,我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撰写了六万多字的《难民回归》一文。考证认为,元朝末年,有许多莱州人参加了反元的红巾军。红巾军失败后,他们大多从红巾军老巢安徽逃亡到四川大夏国,元朝灭亡后,他们纷纷返乡。所谓的莱州从四川移民和移囚,实际上是逃亡到四川的莱州难民的回归。而即墨、莱阳、栖霞、福山等地传说的来自云南、小云南的移军,则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这些县溃逃于四川的红巾军将士,在傅友德大军在四川招募兵员时参加了傅友德的明军。另一部分人是在元朝末年,傅友德率领的明军收复莱阳等县时,成建制降明的元军,他们是胶东之地的土著兵。后来,这两部分人都跟随傅友德征云南,并在云南、小云南军屯多年。晚年,他们以军籍军功返乡,被安置在卫所生活,他们并不是来自云南、小云南的移军。民国以来,一直困扰学者们的地名“小云南”,是云南彝族居住区的称谓,这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记载,现在称为云南彝族自治区。显然,胶东之地并无彝族的移民或移军,所谓的明朝初年四川、云南向胶东移民、移囚、移军都是一些家谱的误传。在《明史》、《明太祖实录》和地方志中,并无莱州从四川移民、移囚和移军的记载,却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莱州府向东昌府和辽东的七次移民和一次移土著军。

  记者:吕老,这些年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三星堆考古发现,与您探索的东夷文化有没有关系?

  吕先生:三星堆考古是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遗址出土的奇形怪状的人像,引发了人们许多猜测,有人甚至将三星堆遗址说成是外星人的创造。我认为,三星堆遗址的性质是立杆测影,观象授时的日坛,出土的文物载有夏、商的文化特征。那些怪异的神像与我在《过国探原》中所载的龙山文化晚期玉器上的太阳神像极其相似。那位双目外突的神像,夸大的是观测天象的千里眼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延续,诸多鸟形器和鸟形图像说明,三星堆遗址的族属是东夷玄鸟族的一支,是殷商王朝的一个封国所在。考古学界已经用碳十四测定了其年代距今3200年至3000年,属殷商晚期,而距今3000年时已经进入了西周时期。三星堆遗址突然被毁被埋的原因,当与殷商灭亡,殷商时实行的一年两季的太阳历被废,而被西周一年四季的太阳历所替代有关。《过国探原》一书,对于我国最早的一年两季的回归年太阳历和对夏、商最本质文化特征的考证,有助于揭开三星堆遗址的考古之谜。现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还未结束,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研究也需要一些时间,我们看看将来专家们会怎么说。

《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2号字)14781

《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2号字)14782

龙山文化玉器上寓有“龙”和“夏”文化特征的太阳神像

  撰文:吕茂东 制作:鹿梅 王琪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评论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胶东头条客户端   简介:提供烟台新闻、国内国际报道、便民信息、网上民声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新闻爆料

爆料热线电话:8200999
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
网友交流QQ群:41885496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