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是第十六个世界肾脏日。目前,世界肾病患者的队伍人数高达8.5亿,并在逐年上涨。提高人们对肾脏疾病认识、重视肾脏疾病的早期的检测和预防已刻不容缓。
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肾脏每天要过滤和清洁约200升的血液。通过对代谢物和矿物质进行过滤,并连同水分排泄到体外。肾脏使体液矿物质和酸碱度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当肾脏出现问题无法正常运转时,就会导致血液中的代谢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等一系列问题。肾病发展至终末期,有一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尿毒症,此时则需要依靠血液净化或肾脏移植维持生命。
很多患者对于肾脏的防治知识所知甚少,肾病初期没有及时就医,终末期确诊得知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后,往往陷入巨大的恐慌,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今年五十多岁的李阿姨就曾深深陷入恐慌中,一度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当初医生说我得了尿毒症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愣住了,什么都听不进去,就坐在那儿,眼泪一个劲儿掉。”李阿姨躺在血液透析室的床上,一边进行透析,一边回忆道,“我当时就是觉得完了,这一辈子都完了。”
2007年,李阿姨被确诊为尿毒症,需要进行肾脏移植。但是肾脏移植的巨额费用让一家人望而却步。“那时候刚得病,对这方面知道的少,就以为没钱移肾要在家等死了。”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和未知,刚刚来到血液净化科的李阿姨万念俱灰,失去了对生活的期盼,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的苗头。
“很多患者刚来的时候都有不同程度的沮丧、抑郁,再加上透析时看到自己的血液在体外循环会感到恐惧,很多人都有心理上的障碍,需要我们去进行疏导。”烟台业达医院血液净化科孙晓燕主任说,“在度过前期的诱导治疗阶段后,我们与患者交流时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在患者对我们倾诉的过程中,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
在烟台业达医院血液净化科医护人员的耐心开导下,李阿姨逐渐接受了自己的病情,并积极配合,目前已经接受了14年的血液透析治疗,病情控制稳定。
“十来年了,我觉得我现在状态比那时候还好。”李阿姨笑着说道,“也要感谢这里的医生和护士们,这十几年来真是对我特别照顾,她们现在就是我的朋友,有空我就和她们聊聊家里的事,她们也不嫌我唠叨。”
肾病的治疗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除非肾移植,血液透析往往会伴随着患者的余生。在漫长的治疗时间里,医护人员是除了家人外陪伴患者时间最长的人,因此与患者保持良好的关系,使患者在透析时感觉到放松、舒心,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
“看着很多患者从刚来时的万念俱灰,到后来的精神焕发和我们嘻嘻哈哈的,我心里感到很安慰。”说起患者,孙晓燕主任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当前很多人甚至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对进行透析的患者存在误解和偏见,认为一旦进行了血液透析人就废了,这种观念也是导致患者刚来时精神状态不佳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一种误解,进行透析的患者和普通人一样,并没有太多不同。”“其实我更喜欢称他们为血透者而不是血透病人,血液透析只是一种治疗状态,他们很多人上午透析完,中午就赶着去上班。”“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大家都在努力的生活。”“在他们身上,我甚至能感受到比普通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在去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逆行者’,坚持前往医院治疗,他们和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在拯救生命,他们也一样了不起。”
孙晓燕主任表示,要正确看待肾脏疾病,将它视为一种长期的生活状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肾脏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尽早发现,及时就诊。
如何进行预防?
肾脏疾病高风险人群: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肥胖及高龄人群应注意定期进行体检,积极识别和管理肾病的风险因素。必要时,可以通过疫苗预防其他疾病感染。
如何尽早发现肾脏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自己尿液情况和身体状态。当出现尿液变色、尿量变少、水肿、乏力等情况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尿液及肾功能等检查。
确诊后应该怎样做?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及精神状态,积极调整心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其次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低盐低蛋白合理膳食,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最后,要严格遵照医嘱,避免滥用药物等,并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
愿每个肾脏病患者都能正确面对疾病,享受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