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1月4日讯(记者 邬勇 许加薇)1月4日,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重点发布烟台“十三五”时期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会上有记者提问:水文工作是水利事业的基础,对于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请问,十三五期间,烟台市的水文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十四五又有怎样的发展目标?烟台市水文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兰绍斌回答。

烟台市水文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兰绍斌
十三五期间,烟台市水文局连续五年在全省水文系统综合考核中位居前列并连续四年荣获第一名,获评“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十三五期间,烟台水文在支撑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分三个方面:
水文监测站网体系和监测能力的大发展
水文作为水利事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十三五接续十二五,省级以上财政投入烟台市水文建设经费超过1951年有水文机构以来总额的10倍,水文对水利事业发展支撑力显著增强。
水文站网体系进一步完善,站网规模大幅度提升。截至2020年初,新建县级水文中心7处,投入使用的水文测站总数达823处,是十三五初期的4倍。基本形成覆盖全面、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
水文监测的现代化水平和应急监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自动监测、在线监测、智能监测基本代替了人工监测。卫星遥感、雷达射线、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机动能力显著增强,建立8处巡测基地,完善“驻巡结合、巡测为主、测报自动、社会协同”的应急监测快速反应机制。
建立完善基层水文管理服务体系。烟台市先后成立了7处县级水文局,摆脱了原有省管市、市级以下统筹的二级管理模式带来的体制障碍,建立完善了“省、市、县、镇、村”五级水文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水文服务经济社会支撑力。广覆盖的水文监测站网和现代化的监测能力以及完善的基层服务体系,在支撑全市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建设等水利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水文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入
十三五以来,烟台市水文局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适应形势,创新思维,不断深化水文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单一测报水文向应急水文、资源水文、生态水文、社会水文四位一体的现代水文延伸发展。着力提升水文应急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指挥依据;
开展全国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区域用水总量监测、水源地与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等工作,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撑;
开辟与拓展生态水文服务领域,重点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等提供水生态水环境监测服务;
为万华化学、东岳通用、华能电厂等重大工业项目的水源保障,高铁、公路等交通设施的跨河安全以及大体量城建项目基础施工等提供了精准的水文水资源技术服务。
十四五的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烟台市水文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支撑烟台市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持续深化水文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基本实现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完善覆盖县域的基层水文管理服务体系;
建设涵盖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多元化水文站网体系;适应“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需求,建设覆盖大、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水文信息采集系统;
适应城市防洪需要,建设规模化城市减灾水文预测预警系统;
适应山洪灾害防御需要,建设覆盖大中小、干支流的河流水文测报系统;
适应水循环水平衡需要,建设覆盖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适应水资源水生态需要,建设覆盖全面的水资源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现代科技在水文领域的应用转化,推动水文数据采集全要素全过程自动化,全面提升水文预测预警预报水平和智能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