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三五”闪亮2020丨烟台国企“能级”蓄势跃升

来源:YMG  2020-11-20 17:05:18
A+A- |举报纠错

“十三五”期间,全市市管企业资产总额由2015年的1100.09亿元发展到2410.06亿元——

烟台国企“能级”蓄势跃升

工作人员在万华工业园总控中心监控系统运行。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摄

烟台冰轮生产车间一角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摄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总会写下影响深远的壮丽篇章。

从2016到2020年,“十三五”这五年,对烟台国有企业而言是意义非凡。在这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的烟台国企,“体格”更加强健,交出了一份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含金量”更足的发展答卷——市管企业资产总额由2015年的1100.09亿元发展到2410.06亿元,净资产由401.94亿元发展到1185.12亿元。如此优异的成绩,注定将深深地铭刻在烟台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上。

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万华视察时深刻指出,“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蓝图擘画,为烟台国企改革把脉定向,更为烟台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批示及讲话精神,动员全市上下、各行各业深入学习万华精神,以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为导向,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创造企业价值为中心,按照市管企业国有资本布局的方向和重点,加快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创新实践,勇闯国企改革领跑之路,奋力挺进全国第一方阵。

“万华精神”放大能级效应

烟台开发区磁山北麓,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青山环抱、苍翠掩映,现代风格的建筑随地势起伏错落有致。行走在这景色如画的园区,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而万华化学集团董事长廖增太依旧步履匆匆,一如既往地忙碌。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万华视察时,这里还没启用。现在我们不仅搬迁入住了,还正在高标准设计建设磁山二期工程,未来这里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化工新材料研发基地,带动烟台建设中国一流的环磁山研发走廊。”廖增太说,这两年万华在自主创新上取得不少重大突破。

两年前,总书记对万华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你们既定的目标奋勇直前。”

两年来,万华全体员工牢记总书记的这一殷切嘱托,以高昂的热情、坚实的步伐,奋力向更高目标冲刺,交出一份厚重答卷——

改革重组获得新突破,万华化学重大资产重组及整体上市全面完成,成为山东省首家整体上市的国有控股公司,入选全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名单;

自主创新结出新硕果,成功研发出第六代MDI制造技术、产能提高83%,自主开发的30万吨/年TDI装置、生产成本比同行业大幅降低,成为山东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首位……

从昔日生产合成革的传统国企成长为现代化大型高端化工企业,成为全球MDI行业的领军者,万华以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有力回答了时代之问,创造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奇迹。

榜样如灯,照亮前行路。

改革、创新、担当,万华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改革效应,在烟台持续放大。

2019年6月10日,全市“学万华精神促高质量发展”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号召全市上下、各行各业学习万华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奋力推动烟台各项工作不断焕发新生机、增添新动力、实现新跨越。

对标先进,全市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纷纷大力弘扬万华精神,把万华精神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不断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的“万华新实践”“万华新经验”。

“深水区”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一次次的实践证明,置身于市场的大潮中,国企唯有改革,才能增强“游泳”的本领、“搏浪”的体魄。

烟台国企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一再嘱托——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

句句声声,是激励,是指引。

烟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国企改革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我市出台的《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完成38户市属企业及子企业改革任务,坚定不移把国企改革进行到底。

“有了改革‘设计图’和‘时间表’,将会加快改革步伐,持续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作用,打造一批体制机制活、资源配置优、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高的国有企业,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国资委主任王浩说。

国企改革纵深推进,关键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以典型引领带动全面改革。万华的成功实践,为烟台深化国企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混改一批”。万华可谓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锋。通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万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企业资产、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有效配置。如今,通过改革运作,万华成为山东省首家整体上市的国有控制公司,建立起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长效激励机制、高效决策机制和核心产业发展平台,为万华走向全球、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打下重要的体制机制基础。目前,全市市管企业及子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63%,力争年内提高到70%以上。

“上市一批”。国有企业上市,正成为我市国有企业改革“重头戏”。目前,市管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达65%,推动企业采取整体上市、资产重组、首发上市等方式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打造公众公司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群体。冰轮集团完成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5.09亿元。密封科技首发上市工作正在省证监局接受辅导验收。

“重组一批”。加快推进企业改革重组,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如今,已经完成轨道交通集团组建,并正在全力打造市盐粮集团,实现了全市粮食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组整合山东莱动,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及部分资产无偿划入国盛公司,将山东莱动股权整体划入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目前,市国资委监管企业从2019年的25户重组整合到目前的13户。通过重组,让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

“提升一批”。通过改革实现提升,国丰公司作为我市第一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探索出了一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新模式.国丰集团启动运营以来,累计实现融资198亿元,相继发行两期公司债、一期中期票据,为30多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国企改革的‘关键一招’。”王浩说,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积极培育挖掘、总结推广先进典型,打造一批具有烟台特色的改革样板,既整体带动了全市国有企业改革,也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创新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走进泰和新材公司的展厅,填补行业空白的高品质氨纶纤维,以及全球技术领先的间位芳纶、对位芳纶高性能纤维产品,格外显眼。

“公司是氨纶、间位芳纶行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企业,去年我们的营业收入25.4亿元,同比上升17.01%,营业利润2.5亿元,同比上升55.25%。”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西全表示,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让泰和新材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崛起的“主引擎”。

国企改革,必须依靠创新。“回顾你们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总书记对万华自主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更是给烟台国企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烟台擘画国企改革领跑“路线图”,正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在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我市首先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找准创新着力点。出台了《关于推动市管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烟台市国资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市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市管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平台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我市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的原则,不断强化质量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市市管企业设立国家级创新平台26个、省级创新平台34个、市级创新平台18个。市管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0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22项,拥有专利总量2485件,企业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烟台国企也舍得投入。“十三五”前四年,市管企业累计科技创新投入70.96亿元,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给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烟台国企深谙这一点,正一以贯之地描绘“人才济济、茁壮成长、后继有人”的人才蓝图,夯实创新之基。

万华集团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为引进、留住并用好高端人才,又在上海、北京、北美等地建立研发基地;冰轮集团通过“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培育技术骨干20余人,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11名博士。目前,市管企业拥有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15人,科技活动人员5736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840人。

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跳出一时、局部的得失,放眼远方更美好的未来,烟台国企只争朝夕,正不断打开新空间,让国有经济释放出日益澎湃的新活力。

[ 责任编辑: 王大鹏 ]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评论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