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方塑料板吊装上架,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渡口村草莓采摘园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这是继暖棚樱桃之后该村领办合作社的又一挖潜增效之举。投产后,不仅在种植格局上达成了一年四季好品不断供的品类改造目标,更为关键的是在发展规划上初步完成了对健康饮食、归农体验、生态休闲的功能布局。“欲致其高,必丰其基。”为践行强村富民的初心,渡口村党支部以强化组织引领为核心,围绕休闲农业、采摘农业、设施农业等办民宿、建园子、盖大棚,逐渐走出了一条“强组织、兴产业、增活力”的路子。从一无所有得沉寂到接二连三地迸发,这个清洋河畔的小乡村何以在1年不到的时间打造出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追根溯源,是因为党员干部能够“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能够在干事创业中重新洗练出自己的澎湃动力。

建一“社”,聚拢广大村民的向心力
“听说了吗,在地里跟老天爷斗了大半辈子的三叔公也要出去打工了,唉,这么等下去,用不了几年咱村就‘空’了。”党员的话再一次刺向了潘士新,作为支部书记面对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举家外迁的现状难道只能视而不见?2019年镇里的一次外出考察让他看到出路——必须抢抓机遇,领办农民合作社!为走好这关键一步,村干部们各领其职,或外出考察领办项目、或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或对内发动村民流转土地,而合作社的组织架设、项目建设和管理运营等也在5个月的时间内一气呵成,自此改写了集体无经营收入、村民无集体分红的历史。一朝“棚”起万象更,如今的渡口已成为希望的田野,在合作社的帮助下,34岁的潘业峰正和他的“发小”们回村筹办起蔬菜设施栽培,用他的话说“村里有人事必成”。

联一“企”,招引社会资本的关注力
合作社有了项目只是“站住了脚”,要想“迈开腿跑”就要增强其持续盈利的能力,要继续在规模扩张和多元化发展上下力气。可独木难支,仅靠一村一隅势必力不从心,其发展之路也将越走越窄。为拓宽发展路径,合作社采取了用“标准地”招商引资的策略。今年4月,支部组织村民以义工的形式完成了10余亩撂荒地的土地平整和水电预敷工作,6月网商“I Du”团队到村考察并确定了“固定租金+收益分红”的合作形式,随及草莓采摘园开工建设。有了专业团队的加入,资金、技术、管理、营销这些曾让社员“瞻前顾后”的心病在渡口村的奋斗过程中逐一有了最优解。

绘一“图”,激发生态资源的生产力
自古就享“前有明堂,后有靠山”之誉的渡口村可谓是占尽了天时地利——村前是绵延千丈河、村后是四季常青山,初来的人都会觉得村里有山有水风景难得。“天予不受,反受其咎”,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这外人眼里的“无限风光”变现为乡村振兴的“无限动力”,合作社将目光投向民宿休闲领域。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与烟台爱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秉持保护性开发和原生态打造的理念对闲置农屋进行翻新改造。“预计11月底,一期的5栋宅子即可交付使用,届时,便与采摘园呼应起来,将为村里引来更多流量。”至此天时、地利、人和集聚一地,一幅崭新的画卷正向您迎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