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2日讯(记者 刘子涵)近期,烟台山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在临床接诊中,多次遇到因未及时开展早期筛查而贻误治疗时机的咽喉恶性肿瘤患者。为帮助市民提高对咽喉癌的认知,做好疾病预防与早期干预,科室医师结合临床经验与专业知识,就咽喉癌的发病趋势、高危因素、早期信号及科学防范措施进行详细解读,呼吁大众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守护咽喉健康。
据烟台山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张旭平介绍,随着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变化,我国咽喉癌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主要涵盖口咽癌、鼻咽癌、下咽癌及喉癌四大类。“环境污染加剧、饮食中添加剂增多,再加上慢性炎症长期刺激,都是推动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张旭平进一步解释,咽喉癌的诱发因素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需重点警惕。
从高危人群来看,40岁以上男性是重点关注群体,尤其是有长期吸烟、酗酒习惯,或经常嚼槟榔的人群;此外,咽喉部长期受慢性炎症(如慢性咽炎、鼻窦炎)困扰,以及饮食习惯不佳(如偏爱烫食、腌制品)的人,患病概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职业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教师等长期用声过度、声带频繁摩擦的职业,以及在化工厂、实验室等长期接触化学刺激物的从业者,咽喉癌风险也相对较高。

“很多市民不知道,家族聚集史也是重要诱因之一。”张旭平强调,若家族中存在食管癌、胃癌等肿瘤病史,家庭成员需加强早期筛查;此外,HPV16、18型病毒感染与下咽癌密切相关,EB病毒感染则与鼻咽癌直接相关,病毒感染人群也需提高警惕。值得注意的是,咽喉部良性肿瘤若长期不处理,也可能存在恶变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张旭平给出了一级预防建议:首先从生活习惯入手,避免食用过烫食物、长期腌制食品,严格戒烟限酒;若出现咽喉不适、痰中带血等症状,应及时进行电子纤维喉镜检查;有家族肿瘤史者需定期筛查,一旦发现颈部出现质地坚硬的固定包块,更要立即就医——“鼻咽癌、下咽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颈部包块往往是首发表现,切勿忽视。”
谈及早期症状,张旭平指出,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痰中带血是最典型的早期信号,若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而早期筛查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临床中主要通过医师问诊、体格检查及电子纤维喉镜检查,结合专业判断初步排查病变。

在治疗方面,他表示会尽可能保留患者的发声与吞咽功能:“早期肿瘤若局限于声带,通过激光手术即可治疗;若肿瘤范围较大或出现淋巴结转移,可能需进行喉裂开术,中晚期患者则需结合手术、放化疗及新辅助治疗。其中鼻咽癌以放疗为主,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早筛的意义,在于显著提升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张旭平以临床案例警示,此前一名72岁老人因咽部不适未重视,直至做胃镜时才发现右侧梨状窝占位,病理检查确诊为鳞状细胞癌,已发展至较晚期;另有一名患者仅出现声音嘶哑,误以为是咽炎,42天后经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左侧声带全长及右侧声带前1/3有菜花样肿物,疑似喉癌,需进一步住院检查。“若能早期发现,不仅治疗难度降低,术后恢复与生活质量也会大幅改善。”
最后,张旭平呼吁,尽管咽喉癌在总人群中发病率不算最高,但上升趋势明显,且与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市民应关注咽喉健康,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定期开展筛查,尤其要警惕早期信号,将“早筛早治”理念落到实处,为咽喉健康筑起“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