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引才 全方位留才 深层次用才
点燃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智慧引擎”
招远市委书记 贺业增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2019年,招远市坚持把人才作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发展之基,实施政策引领、筑巢引凤、政企联手“三位一体”人才强市工程,厚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动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一是政策引领树起引才聚才“风向标”。聚焦提高人才招引体系运转效率,下好人才“先手棋”,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健全完善“双招双引”工作考核办法、强化“双招双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形成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全年召开人才工作例会7次,协调解决各类人才问题53个。
二是筑巢引凤打造人才成长“大舞台”。开展针对在外人才的“桑梓人才”、针对校地合作的“联姻聚才”和针对推介会展的“才聚金都”活动,放大招远创业宝地、发展福地的“虹吸”效应,与39名高层次人才建立合作关系,其中,新崛起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从招远籍在外博士的1个项目起步,通过“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催生了“第二黄金产业”。
三是政企联手培育双向互动“好生态”。结合主导产业,完善人才需求目录,开展订单式引进,组织51家企业参加中国高端人才项目交流会等活动,协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26名;依托骨干企业,实施“研发中心跟着人才走”的“人才飞地”模式,建立6个人才工作联络站,成功申报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创新平台3个,13名人才入选烟台市级以上人才工程。

不拒众流方为海,近悦远来纳贤才。2020年,招远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施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把招远建设成人才聚集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让更多优秀人才在招远施展才华,让更多千里马在招远自由驰骋,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澎湃动力。
一、千方百计强招引,提升人才“聚”的速度。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将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方,畅通招才引才渠道,在新一轮“抢人”大战中抢占先机。一是紧扣“产业链”建强“人才链”。立足我市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重点围绕黄金、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材料、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及生物医药“5+1”优势产业,拿出“拆解八千零部件”的专业精神,深挖细掘行业内高端人才,分领域分类别编制“产业人才库”,帮助企业“按图索骥”,力争年内引育烟台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5人以上。二是提升“品牌力”释放“吸引力”。用好“桑梓人才”“联姻聚才”“才聚金都”3张引才聚才“金名片”,通过聘任“引才大使”“科技智囊”等方式,加强与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力度,深入开展名企名校行、高端人才招远行等活动,打造集人才交流、项目对接、协同创新、宣传展示于一体的人才品牌盛会,年内举办各类招才引智活动3次以上,广发“招贤令”、广散“英雄帖”,变“引进”为“吸引”,让招远籍人才与家乡难舍难分,让“外籍”人才与招远越走越近。三是依托“科研圈”构筑“人才圈”。通过高新技术平台与高层次人才“高高联动”,强化与“三高校招远研究院”及科研院所校地合作交流,对接一批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打造集引进、孵化、教育、培训、认证的人才工作“全产业链”;发挥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载体作用,支持企业在国内外重点人才来源地和城市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园等“人才飞地”,力争年内新增烟台市级以上人才平台载体3家以上。
二、持之以恒优环境,感受招远“家”的温度。只有做优人才发展生态,才能让人才落地生根。当前,“招才引智”既拼引才聚才政策,更拼人才发展环境,对此,我们将充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硬环境和软环境并重,做好人才服务的“后半篇”文章,形成天下英才聚金都、安心立业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为人才开辟茁壮成长的天地。把中德新材料、生物医药、双创示范“三大园区”和东部、西部、滨海“三大功能区”“六大板块”作为招引主平台,加快大莱龙铁路、潍烟高铁、文三线改建等基础配套建设,为人才来招架好桥梁、打开空间,不断提升人才承载能力。二是为人才创造温暖如春的生态。布局“营商环境建设年”,重点整治尸位素餐、推诿扯皮、死搬教条、失责失信、吃拿卡要、耍权弄权、乱作为、办事不公、冷漠无情等9大类问题,着力营造高效政务、宽松生产、务实政策、亲清政商、和谐法治等5大环境,给企业“松绑”、为人才“服务”,以自由宽松的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三是为人才倾洒充沛的阳光雨露。既服务创新创业“大事”,也服务生活“点滴小事”,抓好服务专员队伍建设,为人才服务到每一个细节,针对人才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在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亲情化、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鼓励企业为人才量身订做职业发展规划,建立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依靠个人事业成功和个人价值实现拴心留人。
三、不拘一格用人才,注入发展“智”的浓度。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用好人才。我们将把人才资源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确保人才用在“刀刃”上,用“人才指数”拉升“发展指数”。一是聚焦平台搭建,针对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建设等出现的技术瓶颈、工艺难关,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依托高校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平台,通过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联姻、人才租赁等方式,定期邀请各行业专家为主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出智出力,为发展提供经久不衰的“智”动力。二是聚焦企业成长,推广“金宝电子引进5人海尔管理团队,3年实现亏损1.1亿元到利税2.3亿元”的经验,通过邀请知名管理团队入驻、举办企业家培训班等方式,引导更多企业实施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培育一批能够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创业的现代化企业。三是聚焦乡村振兴,继续实行“人才下乡”工程,激活农村“一池春水”,通过挂职锻炼、选派“第一书记”、考选优秀毕业生下基层、遴选乡村之星等形式,鼓励科技人才、大学生、青年创客等群体逐梦乡野,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大舞台大显身手、大展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