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消息(通讯员 王志辉 实习编辑 单煜媛)近日,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组织开展主题征文活动,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故事与暖心片段,展现师生共同奋进的动人点滴。活动启动后,在全校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为集中呈现这些真挚的教育叙事,学校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特别推出《三生有幸·笔尖下的教育情怀》专栏,旨在搭建一个传递温情、共享成长的交流园地。本期专栏刊发了蔡沐禅校长撰写的文章。
校长风采

简介:蔡沐禅,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中共党员,正高级讲师,兼任山东省职教学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研究分会副会长、山东省职教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心理学协会常务理事。先后被评为“烟台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烟台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获评新时代全国职业学校名校长、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
作品展示



蔡校长手写稿高清图
砥砺耕耘:我的“爱·恒·精·新”教育路
时光荏苒,从1992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逾三十个春秋。从党政机关到中职校园,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我对“育人”这份事业的深厚情结与永恒追求。有人问我,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回首来时路,我的答案愈发清晰:教育,是一场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漫长修行,核心在于“爱与唤醒”。
初到学校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职教育不仅是传授一技之长,更是重塑信心、点燃希望的关键阶段。我们面对的孩子,或许曾在传统的学业评价中暂时落后,但他们的潜能无限,心灵深处同样渴望着被认可、被点燃。于是,我提出将校园红立方上雕刻修改为一个“爱”字,作为我们的校训。
“爱”,是教育的底色。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种爱,是严慈相济,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与不放弃。我常对老师们说,我们要做学生成长的“贴心人”,用关爱消融他们心中的迷茫与自卑,找到成长的方向。
“恒”,是教育的坚守。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滴水穿石的耐心。无论是构建“大思政”格局,还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深知,唯有持之以恒,方能让理念生根发芽。我也坚信,信念的力量与时间的沉淀能够创造奇迹。
“精”,是教育的品质。职业教育,更要追求精湛。从打造“技能报国”思政教育基地,到主编一本本融入心血的校本教材,我力求将每一个育人环节都做细、做精。因为只有我们精益求精,学生才能练就真本领,教师才能获得真成长。
“新”,是教育的活力。时代在变,学生也在变,教育怎可故步自封?我们创新推出“乐向美好生活”云课堂,着力打造“七色光”社团联盟,推动“班·学·团”一体化管理,就是希望打破传统的边界,激发师生内在的创造力,让校园成为一片自由探索、充满惊喜的沃土。
我最欣慰的时刻,不是获得什么“名校长”的称号,而是看到曾经眼神躲闪的学生,在技能赛场上自信满满、闪闪发光;是看到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学骨干;是看到“技能报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萌芽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我始终相信,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激发学生的自我觉醒,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与力量。这条路,我将继续满怀热忱地走下去。因为在我心中,教育,就是用心中的火种,去点亮更多的灯火,最终汇成一片璀璨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