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泰安11月5日讯(特派记者 王彦淞)4日下午,2025“沿着黄河遇见海”采访团一行来到泰安市东平县戴庙镇桑园村。梭针在指尖灵活穿梭,渔网在掌心慢慢延展,在桑园村临湖广场上,村民们一边织网一边唠着家常,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初冬的东平湖,烟波浩渺的湖面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点点金光,宛如一幅美丽画卷。

这个位于东平湖南岸的典型渔村,曾经面临留守村民就业难题。如今,借助悠久的黄河文化资源和传统的渔网编织产业,桑园村走出了一条渔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唯一存留的天然湖泊,通过大汶河与黄河血脉相连,孕育了桑园村世代相传的渔猎文化,捕鱼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年9月1日开湖后,一些外出打工的人陆续返回村子进湖捕鱼,来年开春后继续外出。

长期以来,留守在村里人的就业一度是难题。这一问题如今已得到妥善解决。戴庙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双30”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渔业,走渔旅融合的路子。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桑园村充分发挥依湖优势,将传统渔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渔村风情体验地。

织渔网也成为留在村里渔民的最好选择。渔民吴明芹介绍,正在织的渔网是江西客户订制的一万六千米长的渔网,目前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渔网编织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桑园村每年渔网销售200多万元。这一特色产业还带动了鱼虾饲料、成鱼捕捞、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富民增收效果显著。

桑园村的变迁,折射出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从单一捕鱼生计,到多元产业并举;从传统渔村,到网红打卡地,桑园村的发展路径,正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动诠释。
傍晚时分,织完网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在环湖路上,欣赏着东平湖的落日美景。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渔民撒网捕鱼的传统场景,将这些画面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黄河文化,正以新的形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传承;桑园村的故事,也随着东平湖的涟漪,荡漾得越来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