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就在大树下,就是那棵会说话的大树爷爷。”
午后,郑州新城街道紫馨苑小区四号楼前,两个孩子像归巢的小鸟,欢叫着扑向那巨大的绿荫。十五米高的古槐,树冠如盖,洒下清凉,斑驳的光点跳跃在趴在小石凳上孩子的肩头。
这棵被孩子们亲昵唤作“大树爷爷”的国槐,正是远近闻名的东赵王宅古槐,树龄已逾1100载,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

△古树全貌
寻根
古槐下的血脉踪迹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年过八旬的王金水,是王氏家族的守树人。老人满脸皱纹,却眼神明亮,当他缓缓说出这句歌谣时,仿佛打开了时光的大门。
老人告诉我们,说起这棵树,就离不开东赵村;而说起东赵村,王氏家族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东赵村的第一大姓,王氏家族是这片土地的“拓荒者”。他们的根,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洪洞县。那里,曾有一座声名远播的“三槐堂”,因庭院中一棵百年古槐而得名,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望族。

△茂密的枝叶
元末明初,烽烟四起,王氏先祖背负着“三槐堂”的族望,从遥远的山西洪洞,踏上了漫漫迁徙路。当他们的双脚终于踏上这片西临大渠、北倚黄河的沙土地时,目光所及,一株巍然挺立的古槐,竟与故乡之树如此神似,这“他乡遇故知”般的震撼与慰藉,让先祖们毅然决定“卜槐而居”。从此,这棵古槐被尊为“老槐爷”,成了东赵王氏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精神坐标,血脉相传已十三世。
王金水老人,就是这“老槐爷”最忠实的守树人。用一辈子的时光,守护着家族的根,守护着东赵村最温暖的记忆。

△王金水老人展示老祠堂的图片
老人掏出手机,兴奋地向我们展示当年老祠堂的图片。他一边指着图片,一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你看,这祠堂是三进四合院,就围绕着古树建的。头进院里,槐荫如盖,可凉快了。”老人的眼神中透着自豪,“这里啊,不仅是我们祭祀祖先的地方,还是村里的文化中心呢。”老人接着说,“那时候,祠堂里设了黉学,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在槐枝间回荡;外面的漕运也很热闹,南来北往的船只,都从这儿经过,老槐树可没少见证这繁华景象。就连外姓的乡邻,也常来这儿议事,大家和和睦睦的,可好了。”
我们站在“老槐爷”下,仿佛能触摸到那份沉淀了数百年的乡愁与归属。




△古树走过四季(资料图)
见证
年轮镌刻的烽火岁月
古槐静默无言,却似一部活的史书,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王金水老人说:“老槐树可经历过大事呢!”
1946年早春,槐香四溢。在这树荫笼罩下的王家宅院里,一场关乎下游万千百姓安危的谈判正在进行。周恩来、马歇尔、张治中三人围坐在一起,黄河花园口堵口复堤的讨论声,在空气中回荡。古槐静静地聆听着,见证着这一重要时刻。
而在更早的烽火岁月里,这里还是八路军的联络点,为抗战胜利贡献着力量。解放郑州的硝烟中,段君毅将军的指挥部也曾设于树下。古槐目睹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古树保护栏
守护
不是树让楼,是楼要让树
时光流转到2016年,城市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东赵村迎来了巨大的变化,紫馨苑小区拔地而起。然而,这棵古槐却似乎成了城市发展的“阻碍”。
王金水坚定地说:“即便有人出1000万元,我也不愿意把它挪走”,老人的话语,带着对古槐深深的眷恋与执着。他的坚持,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边是城市发展的需求,一边是古树保护的呼声,如何抉择?最终,相关部门做出了决定:“不是树让楼,是楼要让树。”规划图纸被重新绘制,古槐不仅被完整保留,其周围还被精心设计成了一个街心花园,成了居民们最爱来的地方。

△小朋友与古树
共生
树荫里的烟火人间
如今,走进紫馨苑小区,顺着最浓密的阴凉走,准能找到这棵古树。这里已然是社区最富生机与温情的角落。物业的工作人员带客户看房,总不忘引到树下:“这棵古树,就是我们小区的‘魂’,看一眼,文化底蕴就感受到了。”
然而,这位跨越千年的老者也曾面临生存的挑战。登封市文物局的靳红军曾指出,古槐历史上可能遭遇过自然灾害,东侧树体已损毁,现存部分仅为原树的三分之二。更现实的问题是它脚下的“束缚”——一个深约1.6米的树池,曾像紧箍咒般限制了根系的自由呼吸和生长,潜藏着积水和安全隐患。

△古槐树洞
养树如养人,关键在养根。2020年前后,工作人员为树池加装了根系透气装置,如同给古槐安上了 “新风系统”,土壤中的水汽得以顺畅排出,根系终于能自在“呼吸”。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为古槐增添了助力。它扎根的土地是黄河冲积扇形成的沙质土,疏松的质地本就利于透水透气,与人工装置形成了“天然+人工”的双重保障。而树池表面后来铺设的特制透水透气钢板,更是一举两得的巧思——既解决了深层树池带来的安全隐患,又不阻碍土壤与空气的交换。
细心的人会发现,中空沧桑的主干旁,两株新生的槐树苗正沐浴着阳光,亭亭玉立,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最动人的,是枝桠间随风飘舞的红绸带。每一根红绳,都系着一个普通人的祈愿、一个家庭的悲欢。

△枝桠间随风飘舞的红绸带
采访结束,我们抬头仰望着古槐,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的足音与当下孩童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从洪洞大槐树的遥远乡愁,到黄河之滨的扎根守望;从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到寻常巷陌的烟火人间。这棵千年古槐静静地矗立在黄河岸边,无声诉说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些根脉,深扎于沃土。
这时不远处,那个稚嫩的声音再次响起:“妈妈,我在这儿呢!就在大树下。”

△庞大的树冠
我在这儿
紫台紫馨苑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文化北路342号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