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妈妈”,她与孩子们没有血缘关系,却用无私的爱和坚定的守护,为孤困儿童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她是中国烟台SOS儿童村的刘琳,一位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母亲”含义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初遇儿童村,结下不解之缘
刘琳与烟台SOS儿童村的缘分,始于朋友的一次义工经历。彼时单身的她,偶然听闻朋友讲述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故事,心中涌起无限好奇与向往。当她第一次踏入儿童村,这里充满活力的氛围、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瞬间让她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契合。“有孩子的陪伴,各方面的都挺好。”抱着尝试的心态,刘琳从妈妈助理做起,开启了她与儿童村孩子们的不解之缘。
从助理到“妈妈”,用爱浇灌成长
起初,这份工作对刘琳而言只是与生活规划合拍的选择,但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深刻地融入孩子们的世界。从协助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到慢慢独立承担起一个家庭妈妈的责任,刘琳不断成长。如今,她负责照顾三个年龄跨度从3岁到16岁的孩子,每个孩子性格迥异、需求不同,这对她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不断前行的动力。

面对孩子们特殊的成长背景,刘琳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通过观察、倾听、交流,一点点“把脉”孩子的内心。她会花大量时间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挖掘背后的原因。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孩子,她耐心地手把手教导;对于因心理创伤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她用鼓励和信任重新点燃他们的希望。
坚持与反思,成就更好的自己
照顾一名3岁发育迟缓儿童的经历,展现了刘琳的坚持与大爱。每天,无论刮风下雨,她雷打不动地陪伴孩子进行四小时康复训练。训练过程枯燥又艰辛,孩子偶尔会哭闹抗拒,但刘琳始终保持着温柔与耐心,用有趣的游戏和亲切的话语,引导孩子配合训练。同时,她还十分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育儿方式上,刘琳也曾走过一段自我反思与成长的道路。最初,她曾不自觉地将孩子的一些行为与他们不幸的原生家庭联系起来。但随着相处深入,她逐渐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潜力。当她放下偏见,以看待普通孩子的视角去对待他们时,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种观念的转变,让她与孩子们的距离更近,也让她的教育方式更加从容有效。
不断学习,为孩子们开拓未来
刘琳深知,要更好地帮助孩子们成长,自己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她主张“多看、多听、多学”,积极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儿童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大胆尝试、不断调整。担任妈妈助理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组织能力,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暑期运动嘉年华”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培养团队精神;“360行面对面”邀请不同职业的人士走进儿童村,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她撰写的《烟台SOS儿童村多元策略,助力孤困儿童看见职业未来》一文,在《社会与公益》上发表,为儿童福利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感动瞬间,坚守的动力源泉
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刘琳收获了数不清的感动瞬间。一个曾经有些“公主病”的女孩,用在村里活动中辛苦攒下的积分,为她兑换了面霜,还贴心地叮嘱“好好保养”。那一刻,刘琳感受到的不仅是温暖,更是被孩子深深爱着的满足与幸福。孩子们的点滴成长,都成为她坚守这份工作的动力源泉。

刘琳的故事,是一曲关于爱与奉献的赞歌。她用毫无保留的爱、持久不变的担当,以及在平凡琐碎中展现出的巨大韧性,为孤困儿童筑起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她的感人事迹,不仅为儿童福利事业树立了榜样,更诠释了“母亲”这一伟大称谓的真正含义——即便没有血缘,也甘愿为你守候,陪你走过风雨,静待花开。(作者:李佳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