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 文润经心实践队烟台行:于时光褶皱里,打捞文化与信仰的微光

来源:胶东在线  2025-08-11 17:29:35
A+A- |举报纠错

  7月30日至7月31日,“溯本求源 文润经心”实践队赴山东烟台开展文化调研活动,从璜山民艺博物馆的古朴农具,到所城里街区的剪纸香艺,从手造非遗体验馆的匠心展品,到烟台山的红色印记,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与对话非遗传承人,感受胶东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革命精神。

  璜山民艺博物馆:探访农耕文明,感悟民意智慧

  7月30日上午,实践队成员们准时前往璜山民艺博物馆。展厅里的犁铧、镰刀、耙、纺车等传统农具,柜子里的虎头鞋、状元帽,上了年代的面包车、痕迹斑斑的中药柜,像一页页泛黄的农事诗,生动展现了胶东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历程。队员们俯身细看这些凝结先人智慧的器物,仿佛看到田间农作的农民,仿佛听见田埂上的吆喝,深刻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朴素哲理。

  手造非遗体验馆:体验非遗技艺,传承匠心精神

  离开璜山民艺博物馆后,实践队便来到手造非遗体验馆。在这里,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胶东花饽饽、麻姑岛皮雕、莱州草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件件非遗作品在光影里流转着温润的光泽,队员们不仅感叹于传统工艺的精妙,更感受到匠人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

  所城里街区:对话传承人,守护文化根脉

  7月30日下午,实践队的成员们来到所城里街区。午后的所城里,青石板路被阳光晒得温热,老墙爬满藤蔓。清代胶东民居的飞檐翘角在蓝天下勾勒出古雅的轮廓,实践队的成员们推开斑驳的木门,仿佛一步跨进了百年前的胶东人家。

  实践队沿着街巷,便到了梁巧艳老师的剪纸馆。梁巧艳老师以胶东红色文化为主题,创作了百余幅剪纸作品,讲述烟台的历史与人文故事。在交流中,梁巧艳老师强调,剪纸的传承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而政府的支持为非遗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她说道:“政府免费提供展馆,让我们能够专注于创作和传播。”此外,梁巧艳还积极探索数字化传播方式,通过3D模拟技术将剪纸作品搬到线上,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这门传统艺术。在梁巧艳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的队员们有幸亲自感受剪纸技艺的魅力,红色的纸屑如雪般飘落,栩栩如生的图案在指尖成形。

  再往里走,实践队便来到了胶东手作香坊。在这里,我们有幸拜访了胶东手作香的传承人王德正老师。王德正老师的香囊、香膏等产品不仅实用,还融入了中医养生理念。在采访过程中,王德正老师提到,香文化的传播仍面临挑战,许多人对其认知仍停留在祭祀用途。“其实香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比如保健养生、静心冥想”,他希望通过研学课程和年轻化产品,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香的魅力。随后,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线香的制作过程,将香粉固成团,将团搓成线,在宁静中体验香成形的过程。

  烟台山:缅怀革命先烈,砥砺奋进之志

  7月31日上午,实践队坐车来到烟台山山脚。队员们登上烟台山,首先到达的是胶东革命史陈列馆。泛黄的报纸、庄重的主席像、锈迹斑斑的器械,馆内珍藏的史料与实物再现了胶东军民抗日救国的壮丽篇章。队员们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响,从古老的歌谣到冲锋的号角,声声不息。

  沿着烟台山向上不远,实践队的队员们便看到了抗日烈士纪念碑。队员们肃立默哀,向为民族解放献出生命的先烈致敬。海风掠过碑身,仿佛是先烈们未曾远去的呼吸。这一刻,山海为证,那些深埋于岁月的信仰,正化作永不熄灭的光,照亮后来者的路。

  实践队离开烟台时,行囊里装满的不仅是照片与感悟,更有对这片土地的深深敬意。烟台市政府对非遗文化的珍视与保护令人动容——从璜山民艺博物馆的精心陈列,到手造非遗体验馆的创新呈现,再到所城里街区对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展现了地方政府对“守护文化根脉”的切实担当。

  队员们一路走下来,心中满是沉甸甸的收获:原来文化传承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匠人剪刀下的每一次开合,是手作香粉里的每一份坚持,更是政府与民间共同托举的责任。大家表示,要把这次烟台行的所见所感带回校园,分享给更多人,用文字、影像记录非遗故事,用实际行动参与到文化传播中,让更多人看见这些藏在时光里的宝藏。而那些烟台山红色记忆里的信仰力量,更将化作前行的动力。传承不止于回望,青年人更要带着这份文化自信与精神底气,走向更远的未来。

初审:张格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