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的骄阳下,白沙镇龙王庙村的旧址上,一棵400多岁的国槐,花开得正盛。
淡黄色的花瓣,如繁星般点缀在浓密的树叶间,空气中浮动着若有若无的清甜幽香。清风拂过,便有零星的槐花簌簌飘落,像下了一场雪,在地面铺就一袭花毯,脚踩在上面,嚓嚓作响。
行至树下,抬头仰望,历经风雨雕琢的古槐树,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撑开于天地之间,将炽热的阳光尽数遮挡。
满树的槐花仿佛将古树的枝干压得更低了,让人伸手就能够到。老树的虬枝上,槐花、绿叶、蝉蜕与抢食槐花的麻雀,交织成一幅盛夏的立体画卷。绿荫下,正当我们感慨古树的枝繁叶茂时,引我们到此的李战胜指着树干说:“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枝干,都是最近几十年新长出来的。”
李战胜是白沙镇龙王庙村党支部书记,他的话让我吃了一惊:“难道这不是一棵古树?”
PART.1
一棵树与一座村庄
“它当然是古树,这棵树比我们‘龙王庙’这个村名还要老”,李战胜说,“这是一棵重生的古树。”
时间回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在贾鲁河边一座名叫毕家庵的村庄里,一棵国槐被种在了村民的庭院中,时光的滋养下,它抽枝展叶,日益繁茂。
又过了200多年,此时的国槐已经枝干粗壮,高大的身姿格外醒目。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了洪水,附近的村庄都被淹了,只有古树所在的毕家庵幸免于难,人们在村里建起了龙王庙,渐渐地,毕家庵的村名也被叫成了龙王庙。

经历过风雨的古槐,却没有抵挡住时光的侵蚀,不知何时,它粗壮的腰身被啃噬出一个巨大的空洞,后来又一场大火,古树的树干也变得焦黑了。
“这棵树就长在我们家的院子里,听我奶奶说她来我们家时这棵树就已经空了。”毕金立今年已经57岁了,他的许多童年记忆,都跟这棵古槐树有关,“小时候就觉得这棵树可粗了,树洞也很大,玩捉迷藏,我就喜欢藏进树洞里。”
“1986年左右吧,这棵树终于还是倒了”,毕金立说,“当时村里人都很不舍,还留着老树的树皮。”
正当龙王庙的村民们为古树感到惋惜时,古老的树根上悄无声息地发出了新芽。在村民的细心呵护和古树根脉的滋养下,五棵小树苗长势茁壮。40年光景,它们共同组成了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

如今再看这棵古槐,五根新生树干紧紧环抱在一起,共同组成粗壮的树干,宛如共患难的兄弟般,相互依偎、相互支撑,完成了一场奇迹般的生命重生。
PART.2
一幅画与一段印记
这40年,贾鲁河边的龙王庙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让龙王庙村所在的白沙镇成为备受瞩目的枢纽区域;紧接着,村庄南边开通了郑汴物流通道,古槐一次次见证了车水马龙的繁忙;2015年,龙王庙村也完成了整村的拆迁,搬到了古槐东侧200多米远的盛和佳苑里,只有这棵老槐树独守在村庄的原址上。

古槐北侧的贾鲁河岸边,一座未来感十足的场馆——河南科技馆拔地而起,与这棵400年的古槐遥遥相对,场馆的旁边建起了象湖生态文化公园,巨大的湿地湖畔,成为附近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去年,郑州地铁八号线开通,古槐附近的站点被命名为“龙王庙站”,村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了。
不过,龙王庙的村民们还是更喜欢在古槐树下闲坐聊天。每逢农历七月会或是新年,槐树下就成为附近最热闹的区域,人们相聚这里一边祈福一边彼此问候。

龙王庙村的老人们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古槐最初的模样。
可惜的是,古槐没有留下什么影像资料,大家只能靠回忆来描述树有多粗、树冠的形状以及树洞的模样,谈话间,村民谭云庆有了“把树画出来”的想法。
今年78岁的谭云庆,在龙王庙村做了一辈子农民。“我也没有学过画画,就是喜欢画东西”,谭云庆说,“这幅画是用铅笔画的,两个小时就画完了,主要还是对这棵树印象太深刻了,这棵树离我家也很近,我跟毕金立的爸爸毕广明还是同学,小时候就经常去树边玩。”
这幅画被李战胜保存在村委会里,这次,他把画拿到了槐树下,摊开给我们看。

画上的古槐,弯曲的身姿呈“S”形,树枝向四周伸展,虽枝叶稀疏却姿态苍劲;树根处虬结盘踞,深入地面;最引人注意的是粗壮扭曲的树干,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树皮布满沟壑纵横的纹理、疤痕和树洞,一只小羊从树洞里伸出头来,让整个画面都灵动了起来。
“小时候的一天,我来找毕广明玩,看到一只小羊从他们家的树里钻了出来,我就记下了,一直记到现在”,谭云庆有些激动地说,“当时画这幅画的时候,我就把它画了出来,也能衬托出树洞的大。”
谭云庆在古树的右侧画上了龙王庙和一位坐着的老人,树守着村,人守着树,时光仿佛在此刻凝固。
一阵风吹过,映在画上的斑驳树影也跟着动了起来,仿佛古槐与重生后的自己交融在了一起。
如今,谭云庆就住在古槐东侧盛和佳苑3号楼里,从楼上也能一瞥古槐的身影,但他还是会经常来到树下。附近的工地上马达轰鸣,古树旁的良秀路也要加宽,村民们对古树的未来格外关注。
“我们的申请已经通过了,市政规划部门已经将良秀路往南移了一点,为这棵古槐让出了生长的空间”,李战胜高兴地说,“下一步,我们还想把古树的围栏再扩大一些,既方便人们游览,也能让古树长得更好。”

这棵400多年的国槐,已成为龙王庙村村史和村民记忆的一部分。
仔细想来,龙王庙村与这棵古槐树何其相似:古树浴火重生,村庄也经历了拆迁与安置,而树与村依然在一起,生生不息。
因为,它们的根,都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
国槐与刺槐
盛夏7月,槐花开满一树,印象中,槐花不是5月前后开放吗?那你可能是把国槐与刺槐搞混了。国槐和刺槐虽然都是高大乔木且外观十分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国槐,产于中国,是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树干上有纵裂纹。国槐的花期为7至8月,花冠乳白或黄白色,较少直接食用,但药用价值高,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的作用。
刺槐又称洋槐,原产于北美洲,是豆科刺槐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浅裂至深纵裂。刺槐花期为4至5月,花冠为白色,花可直接食用,也可以制作成槐花饼食用。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