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陵坡村的金色麦田。时下,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遍地金黄,麦浪滚滚。(□通讯员张春雷报道)
□记者毛鑫鑫整理 制图唐亚迪
核心提示
风吹麦浪,满地金黄。5月底6月初,小麦自西向东、由南向北陆续成熟,今年第一季的粮食即将归仓。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时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何以“更高水平”?
从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攻关提单产,到推动粮食产后节粮减损、高效加工利用,再到向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等要多样食物,山东以更高科技赋能、走更高效益路子、向更高层次跃升,让“齐鲁粮仓”更满更优。
□ 本报记者 毛鑫鑫
“一块屏”管万亩田,生产方式之变带来粮食产量之增
在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智慧化显示大屏上,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一目了然,还能实时看到土壤含水量、含氧量等信息。“以前农民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济南城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蕾说,如果哪个地块缺水了,系统就会发出预警,只需一键下达灌溉指令,大田里的灌溉设备就能立即开启作业。
“一块屏”里的数据从何而来?杨蕾揭秘:“整个示范区‘植入’了500多台(套)监测设备,既有在地面上的,也有埋在地下的,还有‘穿戴’在作物上的,可以实时监测空气、土壤里的各项指标,共同汇集到‘智慧大脑’中,为科学、精准管理作物提供依据。”
生产方式之变,带来粮食产量之增。示范区去年粮食单产提升15%,化肥、农药等农资消耗降低30%,种粮农民每亩可增收300元。
在山东,越来越多的农田与科技“双向奔赴”,种粮农民和科研团队“相互成就”,千里沃野展现出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崭新气象。
良田播良种。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的小麦品种中,山东占4个,“济麦22”已有12年推广面积全国第一;“登海”玉米品种曾连续7次创造全国、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齐黄34”大豆品种推广面积全国第二,山东大豆供种量占黄淮海区域的75%以上……各科研院所和育种企业培育的众多优良品种,对全省乃至全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良种配良法。小麦宽幅精播技术,通过扩大行距和播幅、均匀播种,从而保障小麦个体的健壮发育,平均每亩增产30公斤以上;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通过将种植密度从每亩4300株提高到5500株左右,配套水肥一体化等,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一项项关键增产技术,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法宝”。
良法用良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气吸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结合实际生产所需,“山东造”农机正向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加速奔跑,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7%。
综合施策下,“齐鲁粮仓”愈发丰盈。2024年,山东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减损就是增产,耕好“无形粮田”
保障粮食安全,在种植生产环节需要做“加法”,不断提高粮食产量;而在产后收储环节则需要做“减法”,减少粮食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讲,节粮减损就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粮田”。
早些年,农户储粮因设施简陋、技术落后,受虫害、鼠害、霉变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粮食损失。
减损,就要有“过硬”的储粮设备。今年以来,位于淄博市的山东长江粮油仓储机械有限公司接到了不少订单,企业整合研发力量研制出的智慧小麦干燥储粮仓广受市场欢迎。与传统粮仓相比,该储粮仓无需晾晒和机械烘干即可在短时间内降低粮食含水量,避免因晾晒造成的籽粒二次污染和碎粒,且防潮、防虫、防鼠效果好,还能通过智能化数字显示屏随时监测仓内粮食的温湿度,保证粮食颜色、品质不变。
为确保粮食储得好,山东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新建设一批高标准粮仓,同时对原有粮仓进行升级改造。“据测算,通过实施这一行动,全省地方储备粮储存综合损耗率降至0.38%,低于国家规定的损耗率标准。”省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孟军说。济南、临沂、日照等市还探索应用智能扦检一体化系统,应用高效环保入库设备,自动完成送粮车辆扦样、检验工作,不仅效率提升1倍,而且减少粮食撒漏。
沿着产业链继续往后端看,只要链条足够长,吃干榨净每粒粮;只要产品足够细,糟糠麸皮都有戏。德州发达集团研发“六皮九心三渣两尾”制粉工艺,出粉率从77%增至79%,按年加工小麦270万吨计算,可提高面粉产量5万余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小麦麸皮等加工副产物生产膳食纤维、蛋白肽等,过去的生产废料变成了高档产品,一粒小麦能被加工成600多种产品……
山东努力让每一粒粮食高效利用、“物尽其用”。数据显示,全省粮食加工转化利用率达98%以上。
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多元食物供给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向设施栽培要果蔬,山东很多地方大棚成“海”,去年蔬菜产量突破9600万吨;向规模养殖要肉蛋奶,畜禽养殖向集约化、工厂化、智能化跃升,全省去年肉蛋奶产量1600多万吨,连续33年居全国首位;向海洋牧场要水产品,耕牧深远海,水产品产量去年超过950万吨……山东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争做保障多元食物供给的“全能型选手”。
在青岛田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基地,层叠式蛋鸡笼养设备足足有12层,相当于四层楼高。“楼房”内部,行车喂料系统、清粪系统、集蛋系统、饮水系统、配电系统等组成一个庞大有序的饲喂系统,实现蛋鸡养殖自动喂料、自动供水、自动清粪、自动喷雾、自动集蛋等自动化运行。利用这套模式养殖蛋鸡,每平方米饲养数量增长3倍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60%以上。
山东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主渠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方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主阵地。2024年,全省设施农业总产值达5300多亿元,全省60%的蔬菜、80%以上的畜产品和水产品、95%的食用菌均来自设施农业。
在辽阔的海洋,“蓝色粮仓”正加快建设。在距离莱州湾海岸10公里的远海开放海域中,我国首座深远海大型管桩养殖围栏“蓝钻1号”静静矗立在海面。这一大型围栏由嵌入海底的172根钢制管桩组成,形成养殖水体约16万立方米,能抗12级以上风浪,且集成多项自动化、智能化管控技术,平时只需3个人就可以承担养殖管理及海上看护等工作,年可产优质斑石鲷、黄条鰤等优质商品鱼300吨以上。
从陆地到海洋,从种植到养殖,山东农产品既保数量,也保多样、保质量,“齐鲁粮仓”的空间边界不断拓展,向着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