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港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值得肯定。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日照港考察时强调

最年轻五亿吨大港的“新”与“变”
黄海之滨,海天辽阔。巨大桥吊高耸屹立,集装箱班轮络绎不绝,每天有超150万吨货物在山东港口日照港流转。
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日照港考察时强调,日照港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值得肯定。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慰问港口科技工作者、运营人员、航运人员,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奋斗,推动日照港管理运营更上一层楼。
牢记嘱托,砥砺奋斗。一年来,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5亿吨大港在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平台支持下,人人争当奋斗者,推动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加速能级跃升,向世界级海洋港口群迈进。

山东港口日照港因地制宜改造升级传统码头,一年来,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综合效率提升9.5%,外集卡在港停时压缩30%。图为日照港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日照港供图
创新,传统码头长出新质生产力
晨雾未散,山东港口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一派繁忙。自动化轨道吊运行有条不紊,数辆无人驾驶的平板车运载着集装箱穿梭在堆场之间。
“你看,它要靠近这个区域,不需要按照传统方式侧方位停车,而是可以像螃蟹一样,直接横着平移过去。”在日照港科技大楼智慧控制中心,日照港集装箱分公司一级专家胡继龙和同事们正远程盯着它们的一举一动。屏幕上,6个不同方位的画面实时显示着智能导引运输车的工作状态。
“别看它们长得不起眼,本事大着呢。”胡继龙指着屏幕上的画面说,它们没有车头,灵活度非常高。测试完毕后,首批50台智能导引运输车将正式投用,进一步提升作业效率。
“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也是新质生产力。”山东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首席科学家张连钢说,一年来,日照港持续扩大自动化规模,探索顺岸端交互自动化码头解决方案。
码头上即将迎来更大变化。12台“瘦身成功”的国产轻量化轨道吊近期将在日照港亮相。“这是我们自主设计的港机设备,智能电控系统完全替代了进口电控系统。”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衍棣轻触平板电脑,3D模型即刻呈现:“我们创新采用复合结构设计,通过拉压杆与主梁协同受力,将主梁截面高度从3米压缩至2米,单台设备瘦身70吨,建造成本节省100万元以上,综合能耗降低15%左右。”
回忆起研发历程,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挂职)、科技研发部经理徐冠男感慨万千。当他带着需求寻求外部制造商合作时,听到最多的话是,“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先例,设计不了”。
外面的制造商干不了,就自己干!团队成员联合高校力量,经过百余次分析论证,反复修改优化方案,最终以复合结构设计实现整机自重降低20%以上。
一年来,跨部门跨端口创新团队自主攻克多个行业难题,完成23项技术突破。日照港集装箱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军说,与一年前相比,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综合效率提升9.5%,自动化轨道吊设备故障率降低10%。
不仅如此,日照港的集装箱码头也用上了A-TOS系统,码头作业效率提升了23%,单机效率提升了11%,闸口通闸效率提升了30%,成功打破船舶昼夜装卸纪录,作业量较原纪录增长了12%。
每一次创新突破,都是对嘱托的深情回应。
立足国家所需,日照港发挥港口所能,因地制宜创新实践,改造升级步伐越迈越大。
走进日照港石臼港区南作业区智能运营中心集控室,耳边不时传来作业指挥、调度沟通等指令声音,工作氛围格外火热,卸船机司机正通过远程操作系统,实现卸船机自动化作业。
2024年12月,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建成投用。200余条作业全流程自动化贯通,系统作业效率提升超3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今年5月,研发投用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实现100%国产化,最大卸船效率1500吨/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表示,一年来,山东港口持续深化顶层设计,发布《202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攻坚方向》《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总体建设规划》等科创规划方案,未来将继续加速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全力打造港航领域创新高地。
改革,迈向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这是我研究的装载机大臂和铲斗轴销防尘圈,可解决轴销易存积料落尘问题,延长轴销使用寿命。这项小创新,在我们队一季度创新项目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日照港装载机司机张波自豪地说。
降本增效是提升港口竞争力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也需要一线员工对各业务环节持续改革优化。五年多来,山东港口征集干部员工意见建议十余万条,人人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氛围日益浓厚,一大批“金点子”转化成改革发展“金果子”。
霍高原说,牢记总书记嘱托要求,山东港口锐意改革、创新求变,“整合、融合、耦合”渐次升级,一体化改革高质量推进。2024年,山东港口年货物吞吐量再跨一个亿吨台阶,突破18亿吨,集装箱量超越4400万标箱,分别稳居世界第一、第二位。今年一季度货物吞吐量、集装箱量分别增长4%、7%。旗下各港口世界排名进位争先,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加快推进。
1986年正式开港运营,到2022年,日照港成为世界最年轻的5亿吨大港。“日照港的快速发展正得益于山东港口的一体化改革。”张军说,日照港与青岛港一体化运营集装箱业务,实现优势互补,外贸集装箱量持续大幅增长。
融入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大局,一年来日照港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加快推行“扁平化”管理,全力打造与世界一流港口相匹配的生产模式、组织架构、体制机制;全面推动干部“下沉一线”跟班督导帮扶,夯实安全管理基础;构建降本增效长效机制,开发成本定额测算模型,重点成本管控更精细……
深化改革开放加速能级跃升,服务国之所需的能力更强。
今年日照港新开通多条集装箱航线和海铁联运班列,畅通陆海物流大通道,把港口搬到企业“家门口”,打造中西部和黄河流域最便捷经济出海口。
与以往不同的是,港口对腹地客户可以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减少原有中间环节,以降低企业成本。正在试点的“山东港口组合港”创新海关监管模式,今后从日照港到青岛港的出口货物有望减去原有的报关环节。借助优化后的系统一体化对外服务,实现与一些重点客户业务系统对接,客户可随时查看物流信息。
“山东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科技属性更强了。我们创新打造全球首个港口服务类大模型‘方舟TaaS’(贸易即服务),为口岸客户高效且便捷地提供六大核心服务,加速构建更加智慧、开放的港口生态圈。”霍高原说。
向前,人人争当奋斗者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线员工的关心,让大家感动。大家主动提升专业技能,为港口发展贡献力量。”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西区维修中心经理朱健说。
2024年6月,朱健迎来了职业转折点:日照港维修体制改革启动,要不要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
从干了十多年的集装箱机械维修拓展到流动机械设备等不同领域,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到多场地,这对设备维修的信息化技能有更高要求。对于职业“转轨”,朱健没有犹豫。
日照港启动的维修体制改革,即通过整合维修资源,实现人员、业务、物资专业化管理,推动设备维修从事后维修、经验维修向设备状态监测、预控维修转变。
“如今,港口从装卸服务单位转型为科技公司是大势所趋。”朱健深知,维修工人如果不向科技创新人员积极转型,顺应行业发展潮流,也会被时代淘汰。此刻不转待何时?
近一年来,朱健坦言,压力大、责任大,却也觉得有奔头、有干劲。在日照港工作20年,从机械制造到设备维修再到如今的科技工作,朱健说,港口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一线技术工人技能不断提升。
见到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一级技师田振东时,他步履匆匆。日照港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作业区,是他的“主战场”。这里实现了多个首创,攻克了人工摘钩和清车行业难题。
示范港建设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没有方案。团队带头人田振东对记者说,多少次他都觉得“干不下去了”。然而每一次气馁后是团队的“重振旗鼓”:没有方案,就优化算法模型,创造方案;没有先例,就查资料、比数据,反复推演,创造先例。最终日照港上线新一代管控系统,码头作业效率提升23%。
从一名一线工人做起练就一身绝活,田振东成长为“全国劳模”、“交通工匠”。他用自身的“奋斗史”影响人、带动人,团队中有20多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
“‘不服命、不服输、不服气’是日照港的精神基因,从码头一线到后勤保障,从科创前沿到建设现场,人人争当奋斗者。”田振东说。
“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涌现出一批秉承科技报国志向、坚持自主创新理念的先进典型,呈现‘群英现象’,推动港口发生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变革。”霍高原说,山东港口将用榜样力量引领、激励大家继续奋斗,提速山东港口“三大建设”,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大众新闻记者 赵丰 刘笑笑 常青 吴宝书 )


亲历·见证

山东港口日照港科技研发部经理 徐冠男
教会设备“自己喊疼”
繁忙的日照港码头,白色、蓝色、橙色、黄色等不同颜色的工装,交织成流动的色彩浪潮。其中那抹蓝色,承载着科技创新的炽热梦想。
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日照港考察。在码头工作的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都很激动,围拢了过来。身着蓝色工装的山东港口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挂职)、科技研发部经理徐冠男就在其中。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徐冠男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总书记肯定了山东港口‘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这不仅是鼓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们港口科技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怎样持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牢记殷殷嘱托,一年来,这位36岁的年轻人,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仅30出头的年轻创新团队,一头扎进科技创新的浪潮,突破了一道道难题,在无人涉足的领域,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条全新之路,不断推动传统港口向智慧绿色港口迭代升级。
在徐冠男办公室的抽屉里,静静躺着一个不起眼的“铁疙瘩”。
“这个变速箱通气阀,是我们设备智慧运维的起点,它时刻提醒着我——善于打破常规,才能创建新规。”徐冠男说。
去年,一台小松装载机反复发生高温故障。高温只是一个现象,真正的故障点可能有十几处。根据经验,维修人员把可能导致高温故障的地方一项项拆检、一步步排查,历经多次拆修,最终锁定“罪魁祸首”——变速箱通气阀。
“传统设备运维模式依赖人工经验,普遍存在响应滞后、决策精度不足等瓶颈,耗时又耗力。”徐冠男心想,过去的老经验、老套路是该变一变了,要是能教会设备“自己喊疼”,那得提高多少效率!
“让设备‘自己喊疼’,就是要实现从被动抢修到精准预测的跨越,及时发现可能产生的故障,推动设备维修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徐冠男说。
说干就干!他和团队一头扎进数据的“海洋”,清洗了近10年的40余万条维修数据,逐个比对超千种故障特征,形成了一个7层港机维修知识图谱。
他们大胆创新,将自研三大核心算法和DeepSeek结合,首次实现AI技术在港口设备管理领域的全栈式智慧运维应用。这相当于新添了一名岗位能力全面、技能水平高,且全天候在岗的“老师傅”。这位“老师傅”融合设备故障知识库、历史维修记录及行业实践,进行多源数据分析,秒级内即可生成精准的维保方案。这一突破,让港口设备故障定位时间降低70%,设备运维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徐冠男说,他会一直珍藏着这块“铁疙瘩”,它不仅是一段艰辛探索的见证,更是创新精神的象征。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赵丰 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