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上当!高考后要警惕这些诈骗!
胶东在线7月31日讯(通讯员 张高鹏)一年一度高考,牵动千万家庭。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伴随高考结束,不法分子开始蠢蠢欲动,非法获取大量考生及家长信息,以谋取钱财为目的诈骗,致使一些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烟台开发区民警在此揭秘高考期间常见诈骗手段,希望广大市民朋友引以为戒:
一、教育补贴诈骗
警方介绍,此类骗术在高考后,最易高发。通常情况下,骗子会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向高考生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办理助学贷款为由实施诈骗。
二、提前查询考分
此类骗局中,骗子利用家长“熬”不住的焦躁情绪作案,价格又不贵,上当的人还不在少数。如高考结束后,骗子会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称可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一个网址链接。不少考生收到此类信息后,便会迫不及待点开网址链接,然后手机便会被偷偷植入盗取网银的木马软件。更有骗子会直接开价,要求家长支付500元至1000元的价格查询分数。
对此,警方郑重提醒,考生及家人查分时应认准教育部门指定的查询方式及查分网址,不要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里来历不明的链接。如果不慎点击,要立即卸载手机上的支付宝等快速支付工具,确保资金安全,并在备份手机通讯录等重要信息后,将手机重置或恢复出厂设置,或向专业技术人员求助清除病毒。
三、篡改考生志愿
对于寒窗苦读多年的考生来说,自己原本慎重填写的志愿被他人篡改,这绝对是件让人冤枉至极的事情。对此,警方提醒,广大考生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密码,不要委托他人进行网上信息查询或信息登记操作;志愿必须由本人填报,任何部门、学校、个人无权要求考生提供登录密码或代替考生填报志愿。
四、分数不够花钱可“补录”“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骗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以此骗取考生家长钱财,也有嫌疑人在考前就用各种借口,让家长交钱保留名额。在一些骗局中,骗子也会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
案例:2014年4月份,王某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自称是某省教育厅退休领导的宋某。恰巧赶上王某的孩子高考,在6月份高考结束后,宋某以通过特殊渠道帮助王某儿子进入武汉大学为由,先后从王某处骗取钱款16万元。经查,宋某并不是什么所谓的退休领导,但他以掌握有“内部指标”的方式曾在多地实施诈骗。
对此,警方提醒,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高考录取工作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也没有人能突破政策规定“操作”高校录取。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一律不能相信。
五、谎称帮忙申请助学金、高考补贴等诈骗。
骗子利用一些考生家中经济困难,上大学需要通过助学金交齐学费的情况,冒充高校工作人员、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或者直接谎称手上有项目,可以为考生申请大学助学金,要求先交报名费。考生及家长信以为真,汇款给对方,后来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
案例:2016年高考,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同年8月19日下午4点30分左右,徐玉玉接到诈骗团伙陈某的电话,声称有一笔2600元助学金要发放给她。而在前一天,徐玉玉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并办理了领取助学金的相关手续,说钱过几天就能发下来。因此在接到这通电话时,他们并没有怀疑内容的真伪。按照对方的要求,徐玉玉将存有学费的银行卡全额提现,然后把这些现金存入到诈骗团伙指定的助学金账号进行激活。发现被骗后,徐玉玉万分难过,当晚就和家人去派出所报了案。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徐玉玉突然晕厥,不省人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没能挽回她18岁的年轻生命。
对此,警方提醒,当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避免发生同样的悲剧。
六、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
骗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类似此类骗局的手法还有制造虚假的钓鱼网站,骗子的目的就是骗取学生的生活费、学杂费。警方提醒,此类骗局中,骗子的准备工作都会非常专业。不仅会使用和原学校相似的校徽、logo,还配备了所有的课程资料,填写的大学地址也和正版一模一样。为此,考生和家长在登录学校和教育部门网站时,一定要有鉴别真伪的意识。要通过官网认证的链接或学校、教育部门官方发布的网址进入,转账汇款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
开发区民警再次提示各位考生以及家长,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诈骗,都会涉及到转账、交钱之类的手段,所以只要涉及到钱财,就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勿中招!无论是查分还是填报志愿都要通过正规网站进行操作,同时要保证个人隐私不泄露,不要轻易将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透露给他人。如遇紧急情况请赶紧拨打110报警!(实习编辑 李荣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