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穿越“追爱”传承优秀文化 “万松浦讲堂”首场活动开讲

来源:烟台融媒  2025-11-04 13:51:51
A+A- |举报纠错

  烟台融媒11月4日讯(记者 王军华)北宋文豪苏轼,竟向东晋的陶渊明表达过“爱意”——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文人,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联结?

  11月2日,龙口万松浦书院“万松浦讲堂”首场讲座开讲。90余名听众齐聚现场,其中既有周边社区居民、南山学院学生,也有当地文学爱好者与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鲁东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修志带来的《归去:苏轼穿越“追爱”记》分享中,大家清晰了解到陶渊明从生前与身后的“寂寞”,到被后世逐步推为“经典”的历程。

  如何让历史“活”起来,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38岁的黄修志教授给出了巧妙答案。他借用“爱情”的生活化表述,将两位文豪的关系趣味化解读,指出苏轼以近乎虔诚的推崇、深刻的理解,以及精神层面的“追爱”,不仅将陶渊明从一位“隐逸诗人”提升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与精神标杆,更展现出二人之间深刻的精神共鸣,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创新的深层内涵。

  有着27年语文教学经验的龙口一中教师韩志兵听完分享后表示,陶渊明与苏轼虽隔代相望,却同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灯塔”。在他看来,二人是跨越时代的亦师亦友。“这种关系既有学术上的传承,也有人格上的认同,堪称互相成就、相得益彰。陶渊明的精神给了苏轼诸多影响,而苏轼又进一步扩大了陶渊明的影响力,反过来也成就了陶渊明的经典地位。”

  文脉的传承,藏在细节的解读中。韩志兵从黄修志教授有理有据的讲解里,读懂了苏轼与陶渊明的深厚渊源,更对其扎实深入的研究态度深感钦佩。谈及对教学的启发,他认为《归去:苏轼穿越“追爱”记》的题目本身就形象新颖,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了文化传承的内核,“教学中也该勇于创新,多运用新颖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苏轼追和陶诗,本质上是在与陶渊明的精神对话中,完成自我寻找、自我确认与自我接纳。”29岁的听众牟悦颇有感悟,“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里,苏轼在陶渊明的诗中找到了相似的生命频率。这也启示我,成长路上需要一位‘精神知己’——它或许是教育名家的著作,或许是经典中的人物。像苏轼与陶渊明那样常与‘他们’对话,既能解疑释惑、放松心情,更能获得心灵的滋养。”

  62岁的龙口市诗词学会会员、北马雅苑家庭农场的栾桂芳则有着别样的触动。“走进万松浦书院,就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书香氛围。”她说,“即便像我这样做农业的人,有机会来听听讲座、学习知识,对心灵也是一种修行。苏轼与陶渊明是精神上的知音,苏轼将陶渊明的诗词发扬光大,两人互相成就,这正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

  深秋时节的万松浦书院,更显温馨静谧。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现代书院,这里保留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所有核心元素,凭借稳定清晰的学术品格、传播和弘扬文化的恒久决心和抱负等享誉海内外。为推动新时期文化学术的传播与弘扬,搭建学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万松浦书院特别推出“万松浦讲堂”活动,着力打造文化书院特色品牌。

  “‘万松浦讲堂’是书院为助力推进‘文明城市提升、文学艺术繁荣、文化事业振兴’三大工程,精心策划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旨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学,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提升学术文化品位,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