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实录】“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

来源:胶东在线  2025-10-27 09:53:00
A+A- |举报纠错

  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10月24日(星期五)上午举行“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宏;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程建军;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忠彦;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正功;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红林介绍有关情况,发布会由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向阳主持。

  2025.10.25 09:30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是“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烟台市“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本场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宏先生;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程建军先生;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忠彦先生;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正功先生;烟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红林先生。

  下面,请张宏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张宏: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命脉所系,是烟台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决扛牢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加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总体可以概括为“六个显著提升”。

  一、工业发展质效显著提升。我们坚持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强化运行监测与服务保障,工业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压舱石”作用更加巩固。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印发《实施六大行动 聚力链式发展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全市树牢大抓工业的鲜明导向。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产值11101.7亿元,较2020年增长42.7%;实现利润总额673.1亿元,较2020年增长32.3%。2021年-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1-9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高于全国、全省7.7、6.1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产业链群能级显著提升。我们坚持以链式思维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实施“9+N”产业集聚培育工程,建立完善产业链服务推进工作机制,产业结构持续向优向新向强。聚焦增量培育,逐链绘制“一图五库四清单”,构建“链长、链办、链主”联动工作体系,真正将要素资源、政策资源、项目资源汇集到产业链上。“链长制”实施以来,16条产业链累计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899个、完成投资4872亿元。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潍柴弗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等一批事关工业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建成投产。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龙口交通铝材、福山新能源商用车零部件、蓬莱深远海能源装备等3个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福山、龙口、招远成功入选山东省工业强县。

  三、创新驱动能力显著提升。我们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烟台制造”向“烟台创造”跨越。创新平台加速集聚,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6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7家,山东省微纳制造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是微纳制造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烟台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研究院、东方航天港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赋能先进材料、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累计实施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732个,带动产生新技术974项、新产品865个、新工艺761项。108家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被认定为省级以上质量标杆。加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累计认定省级及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34个、首批次新材料9个、首版次软件65件。产才融合不断深化,累计创建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21家,年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余人次。万华化学ADI技术攻关团队获评“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5家企业获评山东省人才引领型企业。

  四、企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我们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己任,   着力加强梯次培育、跟踪辅导和服务支撑,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启动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出台精准支持政策,连续三年召开高规格会议集中兑现倍增奖励,市县一体、部门联动全力保障倍增培育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2024年,倍增企业产值规模较2021年增长40%,贡献了全市规上工业近70%的产值,其中52家企业实现产值翻番。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实施制造业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工程,构建双轮驱动培育路径,坚定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截至目前,我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各类优质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到136家、24家,较2020年分别新增127家、12家,专注主业、聚力创新、梯次成长的培育体系初步形成。坚持精准帮扶,以“事要解决”为目标,深入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建立“一个平台受理、一个专班分办、十个小组专办”问题化解机制,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3801家,累计解决企业各类诉求6300余个。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17家,较2020年增长56.5%。产值过百亿企业16家、过十亿企业131家,5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五、数实融合水平显著提升。我们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瞄准“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入开展千企技改工程, 印发《烟台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每年滚动实施100个投资过亿元重点技改项目,成功获评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数字经济立法,《烟台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公布施行,为推进数实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实施“个十百千万兆”数字化转型提升计划,累计开通5G基站2.3万座,5G用户普及率达到76%。引育双跨、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40多个,万华化学、玲珑轮胎获评国家“数字领航”示范项目,橙色云跻身国家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获评全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市,成功争创国家“千兆城市”、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六、绿色低碳发展显著提升。我们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擦亮我市制造业绿色发展底色。出台《烟台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成立全省首家绿色制造协会组织,印发烟台市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评定办法,全面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绿色制造培育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8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9家、绿色工业园区12家,评审认定市级绿色工厂292家。加快先进环保装备推广应用,3家企业获评“国家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4家企业的环保设备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道恩钛业、恒邦冶炼获评国家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

  “十四五”时期,制造业强市建设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望“十五五”,我们将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以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为牵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勇挑工业大梁,奋楫制造强市,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链条化发展,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征程中当先锋、打头阵,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烟台实践新篇章贡献工信力量、展现工业担当!

  谢谢!

  主持人:

  感谢张局长的全面介绍。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大家举手示意我。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十四五”期间,烟台市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式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在推进产业链式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未来又将如何进一步巩固提升现有成效?

  程建军:

  近年来,烟台把链式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坚持“服务专员在链上集聚、要素资源在链上汇集、倍增企业在链上壮大、发展成果在链上体现”的总体思路,突出园区化、项目化、生态化推动链长制深入实施,加快构建垂直生态体系,产业链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突出园区建设。出台《烟台市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完善产业链服务推进工作机制,坚持“链长挂帅、部门牵头、区市领建、链主领航”,创新提出将产业链建在园区,谋划建设了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蓝色药谷生命岛、东方航天港、中集零碳智造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构建起“产业链群化、链群园区化、园区生态化”的发展格局。自2021年“链长制”实施以来,45个领建园区入驻企业数量新增361家、达到1524家。43家链主企业新增产值1646亿元,较2021年增长38.8%。2024年,11条制造业产业链实现产值9326亿元,比2021年增加2334亿元,年均增长10.1%。

  突出增量培育。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与薄弱领域,创新实施精准招商十大行动,16条产业链累计举办各类招商活动1500余场次,签约项目913个。以培育产业链增量为着力点,每年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累计实施建设项目1899个、完成投资4872亿元,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潍柴弗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一期等一批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有效填补产业链空白、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突出生态打造。着力构建产业链垂直生态体系,推动创新平台、人才团队、产业基金联盟、品牌展会等要素资源向产业链集聚。截至目前,16条产业链汇聚省级以上高能级平台521个,高层次人才总数达到13万人,发起建立了30余只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突破400亿元,产业联盟达到44个,举办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等百余场高层次展会,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步,烟台将持续深化“链长制”实施成效,重点围绕产业链“强基础、补短板、育优势”三大目标,进一步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质企业培育、生态体系完善,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推动16条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凤凰网记者提问:

  烟台是工业大市、制造业强市。其中,装备制造业是烟台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布局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什么亮点特色?

  刘忠彦:

  “十四五”期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坚持自主创新、融合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不断优化,基础创新和先进制造能力持续增强,有力推动了制造业强市建设。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

  规模“大”。形成了涵盖海洋工程、能源装备、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多领域的产业体系,拥有规上企业1200多家,产值突破2400亿元,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杰瑞集团研发全球首套全套电驱压裂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台海玛努尔攻克二代及三代核电主管道全流程制造技术,产品应用于“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东方电气建成全省首个全尺寸风电叶片检测中心,生产出全球最长的153米风电叶片。

  发展“快”。抢抓汽车向新能源转型、船舶与海工装备市场快速增长的有利契机,将汽车、海洋工程纳入标志性产业链重点培育,滚动出台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产业倍增发展。总投资560亿元的潍柴弗迪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检验检测认证基地启动建设,博世华域建成全国首家电动转向系统智能制造基地。中集来福士获批省内首个海工装备领域“产业大脑”,累计交付上百座各类海工装备,交付全球最大双燃料冰级滚装船,建造全球吊装吨位最大全直流风电安装船,国内首艘海上火箭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保障发射任务顺利执行。烟台联合青岛、威海打造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布局“新”。紧盯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强未来竞争优势。东方航天港20战20捷、成功将13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东方慧眼”星座组网正式启动,构建起“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商业航天产业体系。竞逐低空赛道,壹通无人机自主研发的TP1000大型无人运输机亮相中国航展。加力布局半导体产业,睿创微纳发布全球首款6微米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模组,依托明石创新(烟台)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成功获批微纳制造领域全国唯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胶东在线记者提问:

  中小企业在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创新、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十四五”期间烟台市在推动广大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正功:

  近年来,烟台深入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行动,截至目前,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各类优质企业4000余家,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推动中小企业高端化发展。坚定不移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积极引导企业专注、深耕细分领域,动态调整扩充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构建三级培育体系和双轮驱动培育路径,对标企业成长阶段精准匹配扶持政策,全方位支持优质企业迭代升级。截至目前,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6家,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40家、1671家、384家和2124家,数量均居全省前3位。

  推动中小企业链群化协同。加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引导各区市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畅通协作网络,助推优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烟台市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力,深入实施融链固链行动,依托各产业链开展供需、创新、人才、金融等各类融链固链对接活动600余场次,推动一批广大优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比如,福山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集群,集聚2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转向系统、变速器、线束、座椅、内饰、高档车灯、冲压件等七大系列、220余种产品品类,多类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1。    

  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提升。2024年,烟台市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获1亿元中央奖补资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此为契机出台试点工作方案、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分区市、分领域举办服务商进企业活动,引导试点行业优质中小企业用足用好支持政策,利用数智技术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效率。499家首批试点企业完成数字化水平评测,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101.8,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88.7%,智能化已经成为广大优质中小企业的“共识”和“标配”。

  大众日报记者提问:

  烟台市近年来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成效显著,烟台市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工作,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李红林:

  新型设施取得突破。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建成5G基站2.3万座,5G全域行政村居及海域80公里信号实现全覆盖,入选全国流量提升专项行动重点城市。建成山东省工业大数据中心节点区域分中心,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企业1600家、注册解析量804.85亿次。建成烟台移动、华为(龙口)、海阳东方航天港等一批新型数据中心,智算规模能力逐步提升。    

  数字赋能不断提升。引进华为、百度、京东、腾讯、紫光等头部企业生态,带动汉鑫科技、渤聚通、恒远科技等一批本土企业快速崛起,打造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11个。东方电子等一批优质企业解决方案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试点。培育国工智能、海颐软件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21家,建成企业级数据仓9个,数据总量2127TB。

  两化融合成效显著。渤聚通获批首批国家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万华化学、玲珑轮胎获批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20余家企业获批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18个数字化转型项目进入省级财政资金奖补范畴。创新“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数实融合新模式,培育重点行业产业大脑9个,培育先进级、卓越级智能工厂28个,建成晨星工厂313家。

  要素集聚加速完善。成立烟台市工业互联网行业协会、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印发《烟台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将工业互联网生态纳入16条产业链重点培育,《烟台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公布施行。每年举办以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为主题的行业交流活动,召开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会,持续开展服务商“进区市、进园区、进企业”“三进”活动,组织开展供需对接、特色路演等活动200余场次,签约数实融合项目2000余个。

  主持人:

  感谢李局长,提问环节就到这里。

  各位记者朋友!

  工业是烟台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为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五位发布人的介绍,大家也看到,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大家围绕今天发布的内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运用短视频、长图、简讯、深度报道等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将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亮点、成效宣传好、报道好、解读好,为推动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五位发布人,谢谢记者朋友们!稍后我们继续召开“回望十四五 奋楫启新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医保局专场,一会见!

初审:李谦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