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国际传播中心受邀参加察哈尔读书会第39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

来源:胶东在线  2025-10-27 10:09:57
A+A- |举报纠错

  2025年10月24日下午,察哈尔读书会第39期在山东烟台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以张蕴岭教授的著作《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为核心研读对象,围绕东亚区域合作兴起之缘由、东亚共同体构建之难点、新形势下东亚合作发展之方向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交流。

图片

  本次会议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鲁东大学教务处处长兼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张德强共同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原主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担任领读人。鲁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向平,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殷昭鲁,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教授王晓东,烟台力凯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进,山东煜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霞,烟台国际传播中心执行秘书长宋君,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秘书处科长谭远波,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助理林丽,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助理李猛,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陈佳,察哈尔学会秘书处行政助理刘俐宏等担任与谈人。

图片

  会议伊始,鲁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向平在致辞中指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张蕴岭教授深耕东亚合作研究数十年的心血之作,既蕴含对区域合作的理论思考,也包含对实践经验的反思总结,是“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典范”,正契合鲁东大学以东亚研究为核心的发展方向。本次读书会为师生搭建了与学界泰斗、业界专家交流的平台,期待通过研讨为青年学者理解东亚合作逻辑、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提供“金钥匙”。

图片

  张蕴岭教授首先介绍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书的创作缘起。他指出,自己长期参与并研究东亚区域合作的全过程,在深入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本书的主要观点。东亚合作的理想在于达成共识、实现共赢,而现实中却难免面临分歧与利益冲突,这正是区域合作的复杂性所在。

  他强调,区域与国别研究应当聚焦三个核心问题:研究对象“是什么”、形成当前状态“为什么”、未来我们应当“怎么办”。书中围绕这一逻辑,从东亚合作的缘起到未来的展望,系统阐述了东亚合作的演进脉络与实践经验,内容涵盖对东盟的认识与理解、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通往东亚自贸区之路、货币金融合作的实践、东北亚合作探索、亚太区域合作进程,以及区域观的回归与秩序的构建等方面。

  张蕴岭教授指出,区域研究者不仅要客观描述事实,更要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社会认知与学术创新。他提出,“共处”是区域的基本特征,呼吁学界重构世界的认知体系,重视“区域”这一介于国家与全球之间的重要层次。

  在谈及鲁东大学作为区域与国别学院的学术平台时,张蕴岭教授指出,目前我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仍以理论探讨为主,亟需在人才培养和方法论层面深化突破。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要求研究者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并注重实地调研、人文积累与跨文化理解。他强调,现代社会变革迅速,人才培养应当以“外语+技能”为导向,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

  张蕴岭教授进一步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的三类基础成果:国情专报侧重提出基于实地调研的政策建议;调研札记记录当地社会生活的细节与见闻;国情分析则对调研数据进行系统化研究。这三类成果构成了区域研究从事实到理论、从观察到建议的完整链条。

  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例,张蕴岭教授指出,这是东亚合作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它是东亚第一个“10+1”自贸区;第二,谈判过程充满创新与包容;第三,其规模与潜力巨大。为确保谈判顺利推进,中国在谈判中秉持务实与灵活原则:一是兼顾东盟成员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利益诉求,设计差别化的开放安排;二是通过“早期收获计划”,率先在部分领域实现市场开放,为欠发达成员创造实质性收益。这一机制成为构建中国—东盟特色自贸区的重要创新,也为后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在谈到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术路径时,张蕴岭教授强调,调研必须扎实、分析要务实,研究应兼顾国家安全与区域发展双重维度。他提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应从“双向视角”加以把握——既要从“我与周边”的角度认识自身角色,也要从“周边与我”的角度理解外部认知。前者强调以我为主、统筹全局,后者则提醒我们正确定位、妥善处理与邻国关系。

  张蕴岭教授最后强调,世界的认知结构正处于重构之中。过去的国际研究主要聚焦全球与国家两个层面,而忽视了区域这一关键中介。二战后兴起的全球化在促进一体化的同时,也暴露出治理难度与利益分歧。尽管有联合国等全球机制存在,但效果有限。相比之下,区域合作机制规模适中、利益契合度高、执行效率强,正日益成为维护地区稳定与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

图片

  鲁东大学教务处处长兼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张德强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张蕴岭教授的领读帮助我们厘清了东亚合作的缘起、过程、实践、方法与反思。东亚区域合作之所以兴起,既因为区域内经济互补、产业链融合,且需在全球化中共同应对气候、金融等挑战,也得益于各国地理相邻、文化相近的独特优势。

图片

  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认为,张蕴岭教授的领读启示我们:学习能力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读书能力。谈及主持读书会的初衷,他表示,想在短视频时代呼吁大家多读书,不仅要“读真书、真读书、出真知”,还要摒弃形式主义、教条化的读书,坚持创造性读书,并鼓励在场的鲁东大学学子们好好读书。

图片

  结合读书心得,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教授王晓东分享了所在学科建设的经验,提出应结合地缘特点,以东亚为核心,向环太平洋国家逐步拓展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区域合作的关键在于发现共同需求,即使各国差异显著,也应基于人类基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推动合作。

图片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殷昭鲁从学术角度评价指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突破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立思维,紧扣时代命题,体现出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的有机统一。通过对东亚合作机制的细致拆解与分析,本书展现了官方参与视角的独特价值。殷昭鲁院长认为,中国的区域战略正由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布局,提出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为东亚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在摆脱对欧洲一体化经验依赖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图片

  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助理李猛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一是在国别与区域研究的方法论方面,要坚持“一国一学”的理念,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审视各国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实地调研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一国的国情与社情。二是在全球化受阻的背景下,区域合作成为现实中的次优选择。三是区域合作的机制设计已成为东亚各国深化协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图片

  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秘书处科长谭远波在读书会上向张蕴岭教授提问,是否可以在创新性领域进一步推动中日韩三国的科技交流。张蕴岭教授回应指出,应当摆脱以招商引资为导向的传统思维,转向以实用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他建议立足中国市场的广阔需求潜力,重点聚焦养老服务、消费创新等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领域,吸引日韩力量深度参与合作。与此同时,张蕴岭教授强调,应优先整合烟台本地资源,通过省级层面的统筹与牵引推动落实,避免因定位过高而导致项目难以落地。

图片

  烟台国际传播中心执行秘书长宋君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享了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体会与思考。她表示,首先要深入理解地缘政治格局。当下东亚区域合作的兴起,既是由危机所驱动,也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经济互补与产业链融合是推动区域合作的现实需求。其次,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经济危机等挑战,各国需要通过政策协调与及时的机制建设来强化区域合作。第三,作为国际传播中心,应积极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例如依托烟台国际传播智库等载体,推动区域间的民心相通与合作共赢。

图片

  烟台力凯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进在发言中表示,自己长期扎根实体企业,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兴起有着切身体会。他指出,近年来产业格局经历了新一轮转移,行业间的深度融合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间往来的繁荣与频繁交流。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原有的平衡正在被打破,区域间的合作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这一现实更凸显了区域与国别研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为企业和政策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已成为当务之急。

图片

  山东煜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霞结合自己多年深耕企业的经验指出,由于我国许多品牌在海外知名度不高,国外一些商人往往将国内龙头企业的产品进行包装贴牌,打上当地品牌出售,中间价格甚至翻了三倍,但销售情况非常好。这一现象也可以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案例,显示出通过合作与融合挖掘市场需求的可能性。

图片

  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院长助理林丽教授就学生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就业去向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向张蕴岭教授请教。张教授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科特点,针对性地给予了指导意见,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规划提供了参考。

图片

  鲁东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陈佳发言指出,东亚合作正处于新变与新机并存的关键节点,其生命力在于各方利益交汇点的再发现。他强调,从区域国别研究的视角来看,未来若中日韩三国能够在科技创新、能源安全、海洋治理以及文化交流等非政治性领域重建共识,东亚合作仍有可能在现实约束下探索新的突破口,为区域和平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图片

  察哈尔学会秘书处行政助理刘俐宏认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可以从小培养未来的外交官,首先应强化语言能力,让青少年能够用母语之外的语言对话世界;其次可充分利用烟台所处的地域优势,加强对东亚、东北亚国家的民间交流,如搭建“中日韩文化互鉴”跨文化课堂,让青少年懂得用“包容视角”理解文化差异;三是锚定“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价值引领,让青少年能够以“责任担当”面向未来。

图片

  柯银斌主任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读书会以东亚区域合作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互动逻辑,既具有理论深度,也彰显了察哈尔读书会一贯的学术开放性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会专家的发言从多维视角解析了东亚合作的复杂性,为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学术理论深化及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读书会在热烈的讨论与思想碰撞中圆满落幕。

  刘俐宏/供稿 (来源:察哈尔学会微信公众号)

初审:张格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