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9月4日讯(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在谈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 AD)时,人们常把目光放在记忆减退、认知下降和行为异常上。但事实上,AD患者多为高龄老人,他们的身体同样在经历岁月损耗,常伴随多种急慢性疾病(即“共病”)。做好共病管理,不仅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延缓认知衰退。
为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烟台毓璜顶医院神经内一科巴茂文、赵裕君、张小雪博士领衔的“认知守护团队”,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开展科普宣传,带大家读懂AD共病管理的关键。
为什么共病管理对AD患者格外重要?AD与共病相互影响,一旦忽视就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认知差,共病难控制,患者可能忘吃药、说不清身体不适(如胸痛、腹痛),也难以配合治疗(如糖尿病饮食、康复锻炼),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失控;共病拖垮认知:肺炎、尿路感染可能引发“谵妄”,让患者突然变糊涂、嗜睡;心血管疾病影响脑部供血,会加重脑部病变,加速认知衰退;多重用药风险高,同时吃多种药,容易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部分药物还可能进一步损伤认知;降低生活质量,加重照护负担:共病导致的身体不适、频繁住院,会让患者更痛苦,也让照护者身心俱疲。因此,照护AD患者不能只盯着“生病的大脑”,要把患者视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关注。
AD患者的共病涉及多个身体系统,照护者需多留意。心血管与代谢系统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会影响脑部供血,加重AD病理变化,管好“三高”就是在保护大脑;精神行为问题中,抑郁、焦虑是AD常见症状,还可能是早期信号,会让患者更不愿社交、认知更差,需专业干预;昼夜颠倒、失眠不仅折磨患者,也让照护者休息不好,要优先调整;感染性疾病中,AD患者吞咽功能差(易引发吸入性肺炎)、自理能力弱,肺炎、尿路感染高发。只要患者突然出现行为异常(如暴躁、嗜睡),先排查是否感染;在其他易忽视问题中,癫痫风险比普通老人高;可能忘吃饭喝水,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空间感知差、步态不稳,易跌倒骨折;便秘虽常见,却会让患者烦躁,加重行为问题;未矫正的近视、耳聋,会让患者更困惑、更孤独。
共病管理的核心策略是建立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共病管理绝非照护者一人或单个科室医生所能胜任,它需要一个多学科协作(MDT)的模式。找好“医疗总监”,由老年病科或神经内科主治医生牵头,全面掌握患者健康状况,整合各专科意见,每次就诊都带齐药盒,评估每种药的必要性,精简用药方案,避免药物风险。照护者做好“信息桥梁”,患者难准确表达不适,照护者要多观察记录——比如是否突然焦躁、拒食(可能是身体不舒服),定期测血压、血糖、体重,留意食欲、睡眠、大小便情况,就诊时详细告知医生。优先个性化、非药物干预,不用给患者定复杂的糖尿病餐单,保证食物软烂、营养均衡、定时提醒进食更重要;安全前提下,每天陪患者散散步、活动关节,比复杂康复训练更实用,还能改善情绪和睡眠;出现烦躁、焦虑时,先试试放舒缓音乐、轻轻安抚、营造熟悉环境,药物是最后选择。提前规划照护方案,和家人、医生尽早商量——疾病终末期,是选择插管、进ICU抢救,还是侧重安宁疗护、让患者少痛苦?提前定好,避免危机时仓促做决定。
管理AD和共病像一场马拉松,需要耐心和韧性。别硬扛,多利用医疗资源,把医生、护士、药师、康复师、家人都拉进“支持团队”。更要记得照顾好自己——只有你休息好、状态好,才能长久地陪伴、守护患者。共病管理的目标,不只是延长患者的生命,更是让他们活得有尊严、少痛苦,让这段一起走的路,多些平静和温暖。
近年研究发现,肠道、鼻腔的健康也和大脑相关——肠道炎症、菌群失调,鼻腔的气道炎症,可能通过隐秘的生物学通道影响大脑健康。比如发现患者有神经精神症状时,积极治疗鼻腔炎症(如调整鼻用激素、用生物制剂),把患者转诊到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等专科,配合认知康复、调整生活方式,能实现从“治局部”到“管全身”的转变。
如今的AD共病管理,早已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用全局、系统的眼光,守护患者的身心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