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点,北隍城岛浸在一片橙黄青绿色中。
迎着咸涩的海风,魏秀师推开了北隍城乡人民政府的食堂后门,进入厨房。他熟练地系上围裙,将昨夜泡发的海带沥干水,利落地切成段,准备做一道海带土豆排骨。案板上的菜刀泛着冷冽的光,这把跟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也即将开启一天的忙碌。
厨房的烟囱吐出第一缕炊烟时,魏秀师已经将铁锅烧地火热。“刺啦”一勺油泼进锅里,海的鲜味毫无保留地释放在这方寸之间。
三十多年来,北隍城岛机关厨房飘出的第一缕炊烟,都出自魏秀师之手。
一次无悔的选择
1984年10月,18岁的魏秀师参军,从济南第一次来到北隍城岛。
经过近一天的海上颠簸,晕船呕吐,魏秀师也第一次对“岛”有了深刻的感受。
位于黄、渤海交界处的北隍城岛,是长山列岛最北端的门户,也是山东省最北端的岛屿,面积仅2.89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北隍城岛坐落在海中央,北距旅顺24海里,南离蓬莱35海里。
天气好的时候,在岛上远眺,能够看到对面辽宁省的景色。魏秀师喜欢这里清澈的海水,独特的风光。他也成为了一名陆军战士,进入炊事班,负责部队伙食。但很快,他就发现海岛不太便利。
从一头走到另一头用不了一小时的北隍城岛,蔬菜、水果全靠岛外运送,而每天进出岛只有两班船,出岛一趟至少需要4个小时。如果遇上恶劣天气,可能几天都没有船进出小岛,连吃上一口新鲜的蔬菜都困难。
岛上饮水也多有不便。上世纪末直到本世纪初,北隍城乡的居民喝的都是苦咸水。魏秀师记得,自己刚上岛的第一个月,基本没直接喝过水,而是靠喝味道较淡的稀饭来补充水分。
也因此,能够就地取材的海鲜,成为魏秀师做的最多的菜。“焖鱼、鲅鱼水饺和家常菜,我都做的比较拿手。”
六年时光过得飞快,魏秀师也从一名炊事员做到了炊事班班长,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唯一的食堂
1990年,退役回到济南的魏秀师,在家里待了不到半个月,就收到部队战友发来的电报——“秀师,留下来吧,海岛需要你!”
拒绝了父亲安排的仪表厂工作,刚结完婚的魏秀师又回到了北隍城岛,进入乡机关北隍公社成为了一名食堂大师傅。
那时候,岛上没有专门的机关食堂,就把部队用过的食堂改造成了乡机关食堂。岛上学校、卫生院、供销社、生产队工人也都依靠着这唯一的食堂。1991年,北隍公社改为北隍城乡政府,魏秀师和同事,是全岛唯二的食堂师傅。
“在2000年前,岛上都是实行定时断电的。”魏秀师说,之前晚上9点半不到全岛就断电了,白天也是实行定时发电。
没有电,但又要提前备菜,魏秀师就天不亮去搬煤气罐。刮风的天气,没有蔬菜进岛,魏秀师就提前囤好土豆和白菜。时刻关注天气是他雷打不动的“功课”,他说,在岛上做食堂大师傅,自己的责任担子更重了。
近几年,乡机关人数逐渐增多,现在他一个人要负责近30人的一日三餐。谁吃海鲜过敏,谁感冒不舒服了,谁怀孕需要补充营养……魏秀师都一一留心,或为他们调节饮食,或单独做一份饭,从不嫌麻烦。
“魏哥,今天烧的啥这么香?”
“魏哥,你看这个电视怎么调呀?”
“魏哥,灯泡帮忙修一下吧。”
三十多年的时间,魏秀师成为在乡机关工作时间最长的职工,也和岛上的大家处成了家人。他常在灶台边,给新来的年轻干部讲“老海岛精神”,讲他在北隍城岛的经历。他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厨房和餐厅都被他贴上了“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字样海报,他也常常提醒大家,不能浪费一粒米、一滴水。
一份不变的坚守
从18岁起到今天,从一名战士到一名老师傅,魏秀师把自己的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这座小岛。
其实,他也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这座艰苦的海岛。
到烟台市区、青岛等地的大酒店当行政总厨,不仅会有丰厚的待遇,还能和家人团聚,但他都拒绝了。在他心里,早已将北隍城当成了自己的家,将机关干部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每年他有近300天都待在海岛上。他舍不得离开海岛,就无法与在青岛生活的妻子、女儿团聚。在女儿最需要爸爸陪伴的年龄,他缺席了太多女儿重要的人生经历……2020年,魏秀师的父母在一个月内相继离世,作为家中独子的他却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在最后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家人成了他最觉亏欠的人。
但他把对亲人的亏欠,转化为对小岛的坚守。“守岛不是守苦,是守着万家灯火里的一份安宁。我把饭做好,让大家有好的保障,就是为北隍城做贡献。”魏秀师说。
夕阳西下,走出厨房的魏秀师,喜欢站在岸边看渔民收网。网兜中的银鳞闪着收获的喜悦,和霞光一同化作小岛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