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白云掠过都想添件外套的阿斯塔纳,正被中国轻轨“温暖”串联

来源:津云  2025-08-26 16:51:37
A+A- |举报纠错

  北纬51.1度的阿斯塔纳,一天中的体感温度变化,不仅体现在早晚温差上,白云掠过太阳时投下的阴影,有时也会让人萌生添件外套的冲动。八月下旬的这番体验,让我对这座全球第二寒冷的首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就在这里,一条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轻轨正在悄然延伸——这便是中亚地区首条城市轻轨:阿斯塔纳轻轨。

  当天上午,我们抵达114号车站。这里正处于联调联试前的设备安装阶段,令我疑惑的是,联调联试工作人员早已在此驻扎数月。是不是来早了?我心里嘀咕。但在随后的交流中,这个想法被“来得正好”所取代。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阿斯塔纳设备咨询项目工程师赵岩告诉我们,团队之所以提前介入,是为了将天津地铁的建设经验前置到安装环节,防范后期出现“难以整改”的问题。从设备领域举例,接线端子电阻、通信漏缆方向……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未来列车的安全与效率。

  令我感受到项目在本地化实践中的人文关怀与技术柔性的,是关于自动售票机的方案优化。团队根据当地移动支付普及的现实,主动优化设置,减少设备数量,提升进出站效率,既节约了成本,也更贴合市民习惯。

  真正的挑战来自严寒。阿斯塔纳冬季长达150天,全年极端温差接近90摄氏度。项目工程师赵本军解释道,为保障钢轨在极寒中不断裂、在高温下不胀轨,团队采用“无缝线路锁定”技术,计划在0至6摄氏度之间锁定轨道形态,并通过温度调节器平衡钢轨与桥梁之间的位移差异。

  技术的背后,是人与人的联结,并且这个联结绝不轻易“下线”。偶尔在翻译缺席时,中方工程师与哈方技术人员虽语言不通,却借助画图、公式和手势搭建起理解的桥梁。在技术沟通办公室,中哈员工并肩而坐,以专业对话专业,现场与课堂结合,共同破解难题。哈方阿斯塔纳轻轨设备设施管理中心首席经理达尔汗先生表示:“中国同事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带来了实践经验,让我们对未来的运营充满信心。”

  凝望尚未通车的轨道,我们仿佛已可听见未来列车穿行城市的声响。相信阿斯塔纳轻轨,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融合中国技术与哈萨克斯坦需求的友谊之路、合作之路、发展之路。

  (津云新闻记者 王金宇 张勇 发自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

初审:边关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