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在“食安文脉育童心”活动基础上再拓新局,循着齐鲁文化脉络深入基层,以剪纸艺术为“具象载体”、节气民俗为“精神内核”,为当地儿童打造沉浸式文化传承课堂。服务队联动剪纸传承人,通过“文化解码—技艺研习—生活实践”的递进式设计,让孩子们在指尖创作与民俗探寻中触摸地域文化根脉,在代际对话中涵养“知传统、爱家乡、传文脉”的自觉意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注入青春实践力量。
剪纸课堂进社区:指尖技艺承载千年文脉
“胶州剪纸的翎羽里藏着黄河流域的灵秀,高密剪纸的人物中跃动着齐鲁儿女的精气神。”在社区活动中心,志愿者手持非遗实物样本,向孩子们解析剪纸作为“民俗活化石”的深层内涵。从窗花映岁的迎新仪式,到喜花缀婚的祝福密码,再到寿花贺岁的生命礼赞,志愿者系统梳理剪纸在山东民俗中的角色,让孩子们明白这门手艺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以剪代笔”记录生活的文化载体。

深耕剪纸艺术十余年的非遗传承老师现场开课,将复杂技法转化为生动隐喻:“阳刻‘留线显韵’如同写诗讲究留白,阴刻‘去面存神’恰似讲故事直击核心。”只见她指尖翻飞,红纸在剪刀下流转,月牙纹剪成新月初升之姿,锯齿纹刻出麦穗饱满之态,转眼化作《孔子肖像》等蕴含齐鲁文化符号的作品。孩子们在自己的实操中逐渐领悟:剪纸的每一刀,都是对文化基因的复刻;每一幅作品,都是与先辈的跨时空对话。

民俗闯关悟智慧:节气密码中的生存哲学
“清明吃鸡蛋为何要染红?端午挂艾草暗藏怎样的生态智慧?”在“民俗闯关” 环节,志愿者通过图文展板、动画短片,系统梳理山东二十四节气习俗,引导孩子们探寻传统背后的生存智慧与文化逻辑。“古人发现艾草的挥发油能驱虫避秽,端午挂艾既是习俗,更是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志愿者结合现代科学解读,让孩子们明白“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俗语里,藏着“寒冬进补”的养生理念;“清明插柳”的仪式中,暗含“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物候认知;“腊八喝杂粮粥”的传统里,凝结着“五谷为养”的膳食智慧。

在互动问答中,孩子们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逐渐读懂:节气民俗从不是刻板的仪式,而是先辈在与自然共生中积累的生活宝典,是“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生动实践。这种认知的深化,让传统文化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生活智慧。
灯笼巧制凝记忆:光影交织的代际对话
“节气小灯笼”制作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分组协作,在灯笼面绘制民俗图景:有的画端午龙舟竞渡的激昂,有的绘冬至全家包饺子的温馨,还写下“我家腊八必喝杂粮粥”等家庭习俗。这些作品中,既有对集体记忆的呼应,也有对个体经验的表达。


这场以剪纸为媒、以民俗为魂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指尖翻飞中触摸到文化的温度,更在代际对话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文脉接力”。正如那些被点亮的节气灯笼,光影里跳动的不仅是童趣,更是齐鲁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
服务队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完善“校社联动+传承人驻场”机制,让剪纸艺术走进更多课堂、节气民俗融入更多生活场景。这种青春力量的注入,恰是高校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微观实践——用专业守护传统根脉,用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助力新时代少年在与历史对话中筑牢文化自信,让齐鲁大地上的非遗火种,在代际相传中愈发炽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在青春实践中奔涌向前。(通讯员 姜欢欢 齐国影 杨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