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8月15日讯(记者 贾楚航 郑坤)彩虹慢道绵延蜿蜒、环岛岸线滩白水清、碧海清澈鸥鸟云集……来到长岛,仿佛置身于壮美的山海画卷之中。
曾经,这里因养殖大棚吞噬海岸而黯然失色;如今,碧海蓝天成为长岛最骄傲的底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一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岛实践,已在黄渤海交汇处描绘出壮美的山海画卷!

生态重生,断腕疗伤
长岛以良好的自然风光闻名。上世纪末,随着海水养殖技术突破,海参育保苗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行业。养殖大棚吞噬了山坡、礁石,养殖污水直排入海,大片山体裸露,岸滩死气沉沉。
2017年7月,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长岛全域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2019年11月,长岛被授予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长岛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关于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规划》《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先后实施。顶层设计、上下联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岛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提速奋进。
拆!86万平方米育保苗场轰然倒下!
退!1.8万亩近海养殖腾退还海!
禁!岛外燃油车禁入,工业项目清零!
修!80台风机变海景线,130万空方鱼礁筑起“海底长城”!
仅用三年,长岛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打了翻身仗。
如今,长岛坚定做“两山”理论转化的实践者,全域空气质量各项指标明显改善,近岸海水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
白江豚回来了,斑海豹增多了,多年未见的鸟类再次途经长岛迁徙,全国24.2%的鸟类在此安家。
“水清了,山绿了,小时候的感觉又回来了。”看着村里的变化,南长山街道孙家村村民肖树全感慨地说。

产业跃变,点绿成金
在全域生态修复的同时,长岛扎实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机制,实施产业整体提档升级计划,推动产业逐步向高效、生态方向转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向深蓝进军! 2012年,长岛正式启动海洋牧场建设,明确将海洋牧场作为生态渔业新的增长点来培植。2017年5月,第一座海上多功能平台下水,正式拉开长岛海洋牧场装备化、智能化发展序幕;2019年5月,全国首座坐底式深海智能网箱“长鲸一号”的投入使用,标志着长岛海洋牧场建设正式走向深海,养殖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向生态要效益!长岛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产业潜力,整合“海、岸、山、岛”元素,精心打造海上环游、海岸休闲、渔家风情、夜间经济等旅游组团, “渔家乐”升级高端民宿,游客过夜率突破72.6%!
向文化借势!长岛挖掘“百千万亿”资源,培植“文化岛”,深入发掘“百年渔俗、千年妈祖、万年史前、亿年地质”文化内涵,打造“神秘史前岛·如画大黑山”“妈祖圣地·圆梦庙岛”等海岛特色文化品牌,建成文化展馆15处、主题文化广场12处、大型文化标志10处,研发文创产品70余种,实现深度旅游逆势增长、文化产品从无到有、文化旅游深入人心的重大突破。
多年来,长岛结合自身实际,切实蹚出了一条“绿起来、富起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两山”转化在长岛逐步取得显著成效。

零碳民生,海岛新生
“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一艘客船常避风,一辆客车常跑空”,曾是长岛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基础设施短板的持续补强,海岛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越来越强。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长岛坚持不懈,让群众充分享受低碳高品质生活。
长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置,垃圾外运年减量20%;营运客船全部配备污水收集舱,城市公交和旅游公交全面完成电动替代,年减碳1300吨。跨海引水工程终结“孤岛天堑”,10个岛屿实现“用水自由”。
“现在真方便,想进岛出岛,抬腿就走。”提起十年来长岛基础设施的变化,南长山街道荻沟村村民袁承胜高兴地说。
这,也是海岛人的幸福宣言。
从茫茫大海中的“孤岛天堑”到探索国际零碳岛建设,长岛用“海上仙山,生态长岛”的壮美画卷,写下 “两山” 理念的鲜活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