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多次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咬定目标,砥砺前行,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下面,围绕赓续家国情怀这一课题,交流一下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倡扬爱国主义,夯实家国情怀的政治根基
何谓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个人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情感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表现为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质基因,是社会道德文明的核心元素,它的灵魂就是蕴含其间并起决定作用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道德基因和传统美德的民族。在悠远的历史时空中,那些以国家兴荣为己任的先贤们,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写下了饱蘸激情的励志诗篇,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高扬爱国主义的风帆,励志奋斗,踏浪前行。从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陆放翁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等,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社会学研究表明:爱国主义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品质,也是一种为世人认同并遵循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历史上,那些为世代景仰的英雄豪杰,用行动树立起一座座爱国主义的丰碑。西汉名将霍去病,面对匈奴的犯境袭扰,两次西征,直出祁山,驰骋疆场,喋血边关,写下了保境安民的爱国主义篇章。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面对宋室衰亡、元军入侵的严酷事实,私募义军,奋起抗金。被俘后,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心明志,为后人留下了尽忠报国、慷慨赴死的豪迈诗章。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大幕上,爱国主义的先行者宛如蓝天繁星,成为导引前进方向的旗帜,激励人们在保家爱国、造福黎庶的道路上,不懈进取,奋勇前行。
实践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信仰的力量,无处不在、人人可为。中国共产党人把爱国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家国情怀融入建设祖国的行动之中,使社会充满了旺盛的激情和无穷的正能量。放眼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赓续爱国主义的传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与伟大事业一起脉动,一起跳跃,使之凝聚成为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艰难险阻,提供更强大的信心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传承社会公德,丰富家国情怀的时代内涵
在人类社会的谱系中,国家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家国相联相依,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一个思想成熟的人,总是把眷恋家乡与热爱祖国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之纳入大爱的体系之中。可以断言,一个不爱家庭和家乡的人,是不可能爱组织、爱集体、爱国家、爱社会的。这是一个不需争辩的社会事实。所以,《礼记》在研究人生实现路径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级理论。所谓“齐家”,就是要爱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并且努力把它打理好、建设好。家庭及家乡是爱的摇篮、爱的源头。家庭及家乡赋予人们的爱最原始、最纯真、最炽热。所以,爱家庭、爱家乡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必须常思养育之恩,常思关怀之情,常思扶掖之功,自觉养成一种爱家恋乡的道德习惯,做到知恩图报,无私反哺。另外,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家庭建设和家乡建设,努力使家庭成为社会肌体上的健康细胞和活力元素,使家乡成为国家机器上强有力的零件和部件。要妥善处理“大爱”与“小爱”的关系,不要错把庇护当关怀,不要错把宠爱当慈爱,自觉承担起教育下一代和身边人的责任;要妥善处理“小家”和“大家”的关系,确立大局意识,厘清公私分界,以公而忘私的姿态融入社会的政治生态。
要保持眷恋故土、热爱家乡的真情真义。注意扩展恋家情感的外延,将感情投资的范围拓展到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山水赋予我们生活的元气、灵气和勇气,给予我们成长的经历、阅历和资历。家乡的土地上有我们奋斗的足迹,家乡的田野里有我们播种的希望。因此,大凡有家国情怀的人,自会在心灵深处为家乡留下眷顾和回馈的空间。要自觉地把思念故土、热爱家乡的情感融入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之中,为家乡的崛起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一份力量。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另一种境界。
要涵养心有天下,普济苍生的大爱情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厚植家国情怀,需要运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去厘清良莠、辨析真伪,以更加广远的视角去挖掘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外延,赋予家国情怀以真实的时代性和人民性。要汲取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涵养造福人民的自觉意识。《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说的是,只有人民稳定了,国家才会安宁。因此,大凡具有家国情怀的人,都必须强化敬畏苍生、反哺人民的“民本意识”。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开明的帝王政治家,他在借鉴历代王朝兴衰荣枯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著名论断,及时调整唐初的施政方略,规范官吏的从政行为,从而成就了彪炳春秋的“贞观之治”。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赋予家国情怀以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内蕴。综上所述,古代仁人志士所展示的关注民瘼、纾解民忧、体恤民情的风采和风度,对当今的党员干部仍有一定的启迪和教育意义,需要我们借古鉴今,师法前贤,把自己的根扎在实践的土壤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三、强化责任担当,拓展家国情怀的实践舞台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材。我们应该以“扬弃”的态度研究历史,以创新的思维筹划未来,赋予新时期家国情怀以新的坐标和定位。中国共产党人是家国情怀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赫然写进了自己的章程,用以激励全党同志牢记宗旨,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的历程,有多少党的优秀儿女和忠诚战士,用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了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深刻含义。世纪伟人毛泽东是第一个带头喊出“人民万岁”的人,他一生心怀天下,普济苍生;他也是第一个把儿子送上保家卫国战场的人,他一身虎气,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染指中华,把家国情怀阐释得淋漓尽致。我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了新中国的崛起,冲破重重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了“天下苍生皆得饱”,九十高龄仍在田间地头奔波穿行;我国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研制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这些都是家国情怀最真实的楷模和范本,也是人们厚植家国情怀最好的参照系。

同时,要升华家国情怀的高远境界。用新时期的目光审视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国际看,面对中华民族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芒刺在背,强势干扰,强行打压,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险爆发期;从国内看,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攻坚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特别是党员干部,更应该融入其中,自觉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让家国情怀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要提炼情感的纯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外部挑战、内部考验面前,我们必须认真地问一问自己的初心变了没有?我们的责任意识确立了没有?我们的担当精神是否符合时代要求?要提高结合的密度。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不需要坐而论道的空谈家,我们应该自觉地融入伟大时代,融入伟大事业,将家国情怀升华为报国建功、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要提升修养的高度。家国情怀不是一时的灵感,也不是一时的冲动,需要涵养,需要历练,需要熏陶。站在新时代的节点上,我们应该增强紧迫感,提高自觉性,让家国情怀成为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永恒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