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2月27日讯(记者 王向荣 李刚)绿碳、蓝碳都有巨大的碳汇能力。作为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长岛如何利用生态系统固碳增汇预期目标是怎样的?在27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年)》解读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进行了解答。
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其碳汇功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陆海统筹固碳增汇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协同推进,是构建长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零碳岛建设取得实效的务实之策和长远之举。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清单法,2022年长岛五大领域(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长岛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绿碳和海洋蓝碳资源禀赋。
《规划》立足长岛的优势自然资源,通过加强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持续加强优质生态资源保护,大力开展森林林分结构改造、山体治理、土壤改良、海草床和海藻场生态修复,深入挖掘海洋新型碳汇潜力,巩固和提升陆海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预计到2027年、2030年、2035年,长岛林业碳汇能力分别达到2.73、2.77和2.81万吨二氧化碳/年;海草床覆盖面积分别达到100、175和250公顷,碳汇能力达0.1、0.2和0.4万吨二氧化碳/年;天然海藻场修复面积分别达到360、770和960公顷,碳汇能力分别为0.6、1.2和1.7万吨二氧化碳/年;养殖海藻碳汇能力分别达到6.1、7.2和8.2万吨二氧化碳/年。到2035年,长岛陆海统筹固碳增汇能力将达到13.11万吨,对于实现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目标、推动全域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秦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