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岁末年尾,我收到王美盛先生从北京寄来他的新著《汉字根谱》(线装书局2023年版)。美盛兄与我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早些年知他在龙口市电大执教,后来到万松浦书院参与大型辞书《徐福辞典》(中华书局2015年版)的编纂,一直痴迷于古文字研究,出版专著多部,研究成果斐然。此刻,翻阅着美盛的最新力作,不禁为同窗好友取得的新成果而由衷赞叹。
一
《汉字根谱》计23万字,共16卷,每卷围绕一个核心初文,展开一个汉字族群系列;16个初文,衍生出16个族群系列:隹字族群、止字族群、小字族群、弋字族群、风字族群、工字族群、人字族群、丂字族群、大字族群、首字族群、耂字族群、夷字族群、卩字族群、爿字族群、巳字族群、艮字族群;16个族群系列又括及372个汉字。初文与族群,瓜瓞绵延,根脉相连,谱系井然。美盛兄聚数十年之功力,深刻揭示了甲骨文缘物集合的缔造规律,并依此发凡初文,起例族群,逐一构建起汉字根谱文化体系。美盛的这一创见独树一帜,不同凡响。
北京大学历史系岳庆平教授高度评价这一研究成果:“王美盛先生祖籍山东,与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同为半岛乡邻。前贤王懿荣发现收集甲骨文字,奠定了甲骨学研究基础,功莫大焉。王美盛焚膏继晷,恒以经年,发现甲骨文缔造规律,创立汉字根谱体系,革故鼎新,突破瓶颈,甲骨绝学回响,夷夏历史激活,在汉字文明探源的道路上,走出了坚实而具时代意义的一步。”(见《汉字根谱》封底)
中国作协副主席、万松浦书院名誉院长张炜在该书中这样褒扬他:“王美盛先生既不是硕士博士,也没有出国深造,却拥有强大的发现力研究力,是某些领域中的杰出者。王美盛先生的视野里,多是古文字学、字源学、古代民俗等。他有一颗敏悟专注之心,远离喧嚣,常常显得古朴而有趣,善于探究,发现特异,开辟新说,在古文字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深得专业资深人士的肯定和赞许。他对中医、卜问这些相关的学问,也都清楚。他常于海边林中采挖药材,研究出一种特效刀创药。他深入民间,身在民间,知晓而不沉溺于时尚,关心而不跟随潮流,有安然的定力和清寂的心态。”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王美盛先生祖籍烟台龙口,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是当今著名古文字学家、先秦史学家、书法家。
二
1978年10月,王美盛考入烟师(今鲁东大学)中文系。学校坐落在烟台市区南郊一隅,中文系的红瓦教学楼,在绿色林木中格外醒目。当年中文系规模虽不大,但师资力量雄厚。大名鼎鼎的作家萧平先生任系主任,讲授文学理论课;张志毅、陈洪昕教授执教古代汉语,孙元璋、王冰雁、韩伟等教授担任古代文学……在当时烟台唯一的这所高等学府里,王美盛接触到了篆书古文字。
在古汉语课堂上,王美盛首次听到老师讲解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后,就急切跑到图书馆借阅,可惜书已被借走。焦急地等到星期天,王美盛和同学结伴翻过南山及毓璜顶,来到市里的新华书店购买,结果又扑了个空。那时候,人们对古文字学普遍缺乏兴趣,书店自然也不进这类书。无奈第二年夏天暑假,王美盛匆匆登上北去的列车,到达北京后,饭也顾不上吃,直奔王府井新华书店,在这里终于买到了心仪的《说文解字》。书不贵,只有一元五角,刚刚再版,他一下子买了两本。就这样,王美盛与《说文解字》从此结缘。刚打开《说文解字》那会儿,王美盛虽然对繁体字一脸茫然,但对其中的篆书文字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在以后的学习中,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山大教授蒋维崧先生的高足陈洪昕老师建议他把部首一一临写,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孙常叙先生的研究生张志毅老师则指点他缘形求义。
大学毕业后,王美盛先生在机关待过,也搞过新闻采编,虽然没有大块时间关注研究古文字,但《说文解字》始终带在身边,有空就翻阅。后来调到电视大学工作,王美盛结合古代文化史、中国书法等课程的教学,扎扎实实开始了对《说文解字》的深入研究。皓首古文字,须臾四十年。

三
石鼓唐初发现于陕西宝鸡石鼓山,现存故宫博物院,是文化瑰宝,国之重器。石鼓十个,每个重约一吨,为花岗岩材质,高者近一米,直径约六十公分,共刻有十首四言古诗。盛唐著名诗人韦应物,中唐杰出文学家韩愈分别作有石鼓歌,石鼓名声随之大噪,石鼓文字自此进入历代学人的研究视野。一千多年来,学界逐步形成了石鼓文周王刻石说和秦人刻石说两大派别。具体年代又有周文王、周景王、秦宣公、秦景公……等等,见解纷纭,莫衷一是,遂有千古之谜之称。
王美盛先生以《说文解字》中的小篆为参照,上溯石鼓文字,结合历史事实考订,最终从《左传》中找出确切证据。2002年8月,王美盛的论文《石鼓文年代考》,被南开大学王玉哲教授推荐到《历史教学》公开发表。接着,王美盛又对石鼓文宋代拓本进行考释译注,并多角度探讨石鼓文书法艺术特色,最终形成《石鼓文解读》(齐鲁书社2006年版)一书。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李学勤教授为此书欣然作序,称赞其“综括而要言不烦,博通且富有创意”。美盛先生的石鼓文研究结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已进入大学教材和课堂。王美盛先生多次应邀到石鼓故乡陕西宝鸡参观访问,交流讲学。王美盛先生提出的石鼓新说,对于先秦史学、文字学、文学、书法艺术等多学科的建设,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石鼓文之后,王美盛先生以秦厘定的小篆字形为标尺,又确定了千古之谜诅楚文的产生年代,提出秦二世刻制新说,出版专著《诅楚文考略》(齐鲁书社2011年版)。著名国际汉学家、西泠印社社长、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先生审定后,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四
由《说文解字》小篆,进而石鼓籀文,继之又走进金文、甲骨文世界——王美盛先生拾级聚足踏入了古文字研究的三个台地。
2009年4月,王美盛20万字的《籀篆字源研究》由齐鲁书社出版,李学勤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王美盛先生精研书法,探源文字,新撰《籀篆字源研究》多有创建,有俾学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北京大学高明教授称赞道:“《籀篆字源研究》目的是建立汉字字源系列,以说明汉字繁衍发展的历史进程。应当说,这种研究方法是非常科学的。”2016年9月,王美盛21万字的《籀篆字形沿革》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李学勤先生又撰写了长篇序言予以推荐。由字源到字形,王美盛全方位推进甲金文大小篆研究,源流贯通,成果迭出,令学界刮目。
成熟篆书文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甲骨文研究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破解已识甲骨文字的字源,一是识读尚未认识的甲骨文字。王美盛先生的研究属于前者。甲骨学是当之无愧的冷门“绝学”。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甲骨龟片,破碎严重,面世的15万片甲骨中,碎片占90%以上。百余年来,学者们零打碎敲,逐一识读。现代学者则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缀合拼接,据形系连。然而,机器缺少灵魂。王美盛沉浸甲骨文字烟云之中,徜徉思考,揖志历久,最终发现,成熟的甲骨文已不是随意的刻画,零碎的堆积,而是具有内在的缔造规律。先民造字,依据事物特点刻画,造出一个初文字根,然后再围绕此事物发展联系,造出一批文字,形成家族谱系。比如黑、黄、赤、夫、去等字,现在看来外在形体毫无联系,但在甲骨文中,它们竟然都是大字初文字根孳乳出来的家族成员,具有血脉因缘。
王美盛先生在新著《汉字根谱》自序中写道:“上古历史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而记录文献的甲骨文字本身,则是一座内容更为原始,时间更为久远的历史文化宝库。一个甲骨文字,就是一个植入一段上古历史的文化芯片,破解一个芯片的集成路径,就打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王美盛通过甲骨文字探源,建立16个汉字根谱体系,向世人展示了一帧帧上古自然生活片段,一组组民族成长场景。他通过文字把人们带进历史,让人们看到了教科书中无法看到的上古大千世界,令人脑洞大开,耳目一新。
胶东古属东夷之地,先商时期,气候炎热,沿海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富集。甲骨文有很大一部分与海洋动物有关,可以想见,东夷人是古文字的主要创造者。晚清,东夷烟台福山籍王懿荣,从中药龙骨中,慧眼识契文,首片甲骨惊天下,奠定了中国甲骨学基础。而今,东夷烟台龙口籍王美盛承继前贤,接续深研,甲骨世界凿出洞天,发现缔造规律,创立根谱体系,为“瓶颈”期的绝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心血。
东夷海滨胜境,魅力胶东烟台。文脉千古承传,文字今昔结缘。人文荟萃于兹,今朝星汉灿烂。
(李世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