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明钦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曾与荣成刘昌庆等几位工农兵学员一起,被借调到《烟台日报》社副刊部边学习边帮助工作。通过报社这个窗口,与烟台的柳光生等同龄写作青年有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契机。那时,我的身份是莱西民办教师兼农民通讯员,柳光生是烟台五金制镜厂工人,我时常被他勤奋写诗的精神所感动。而他见诸报端的那些短诗,尽管还有些稚嫩,偶尔也会有“抓革命,促生产”等极左式句子的嵌入,但从总体诗作中依然能透射出他的几分气质与才情。所以共同的语言和爱好,把我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闲暇时多有交流。然而,在报社培训半年一别回到原籍后,由于我们各居一地,加之其他一些原因,曾使我们一度失去联系20多年。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当我于1994年由青岛市黄岛区正式调来烟台工作,有幸再次与光生相会后方知,他已成为港城很有名气的诗人了。那一摞厚厚的剪报告诉我,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开始至今半个多世纪里,已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歌、歌词、楹联、绝句和散文等,共计已有800余首(篇),其中我国四大权威诗刊之一的《扬子江》,为其发表作品10多首。另外他先后还出版了楹联集《文海联花》一部,《大地飞歌》《柳光生抒情诗》《一路星光》诗集三部。去年深秋时节,光生又递给我一本他的新诗集《晚秋红叶》样书,并邀我过目后为其写点文字当作序言。作为兄长,我知道他的嘱托和诗作一样都是沉甸甸的份量,盛情难却之下,只好欣然应允。
柳光生是写诗的,其实他自己长得就是一首清新多情的诗作。身材苗条,目光如神,善人善面,心底薇澜。他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如诗如画,总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记。长期以来,他家里家外一把手,洗衣买菜做饭,照顾多病的夫人,还要见缝插针搞写作,从来无怨无悔。在外边对待朋友以诚相待,用心交往,这始终是光生坚守的为人之道。平日,他经常牺牲自己的时间,无偿指导青年业余作者,为培养文艺新秀尽心尽力,呕心沥血。记得前些年通讯不便,他为了找到失去联系的我,曾亲自赴莱西老家打听我的下落。当我调来烟台工作不久,他看到《烟台晚报》上有我的一篇文章后,高兴得喜出望外,立马打通我单位的电话,落实是否真有我这么个人……唯有人品天地可鉴。光生爱家人,爱友人,爱家乡父老,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用他的赤诚、汗水和才华,不断书写着自己的兴趣与向往。而新近编撰完成的《晚秋红叶》,正是他临近耄耋之年取得的又一新的写作成果。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收录在《晚秋红叶》中的80首现代诗歌,是光生近几年来发表在各级报刊、网络平台上作品的一个综合。诗人笔端下的山、河、湖、海,城、村、田、人,大多是胶东城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他站在家乡这块肥沃的大地上,饱含深情,吟诵歌唱,用他的赤子之心表达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在《收获》一诗中,他落下了这样动人的笔墨:放倒的秋天/铺展在暮色里/车辙深深的山路上/淌过一条金色的河/流进黄昏的村口/许多天的汗水/许多天的劳作/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是太阳和大地的恩赐/才有了今天的收获/那杯金黄色的烈酒/把山乡醉成了一弯清月。品读这样的诗句,一幅壮美的山乡丰收图景,会自然映入读者的眼帘,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和美的享受。
生活之美,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多产诗人,光生既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又善于把自己的艺术触角伸到现实生活,不断观察采撷诗意素材。在他笔下,芬芳的泥土,轻柔的薄雾,嫩绿的树叶,金色的沙滩等等,他都能赋予它们以灵性,使其成为有生命的载体,像芳草上的露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请看《五月的鲜花》——(一)你的美丽灌满我的酒杯/用火焰般的激情点燃我的诗行/我不是天才的诗人/不能在节令深处为你歌唱。(二)我用二锅头的壮烈和浓度/射进你扬花的胸口/你像火苗般炽热的气息/令我陶醉在花的海洋。(三)你盛开在五月的南风里/熏香我的视野和心扉/那一朵朵红色弥漫大地/艳丽的火燃映红了天际。全诗三节十二句,诗人敞开豁达的性格,用澎湃的激情,赞美和拥抱一个新春的到来。这种别有意境的描写,耐人咀嚼,令人感奋。
婉转悠长,岁月如歌。此次编入新诗集中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歌词的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它们尽管也是诗歌的一种,然而,写作者必须娴熟地掌握歌曲的基本规律和独特的风格韵味,以配合旋律,便于吟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歌词比一般诗歌的写作要求更高。50多年来,光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力求推敲锤炼好每一首歌词,让其都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终于使自己成为了大海儿子的歌者。例如以曾经荣获全国原创歌词大赛三等奖的《蓬莱美》为代表的几首作品,如果请作曲家谱上曲子,一定会在大众的传唱中给家乡带来一番新的气象。另外,本集子还有一处闪光的亮点,那就是光生夫人孙承荣女士精心绘制的7幅花鸟画,被编在正文最后。老太太自豪地说:“诗书画本来就是一家子。如果光生的诗歌是红花,那我的国画就是绿叶。我愿陪伴他在写诗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勤奋的人。柳光生现为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楹联艺术家协会策划开发委员会副主任、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等。同时,他还受聘于杭州《采菊东篱文学社》总编。衷心希望光生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按照自己曾经设定的目标,继续用灵魂的纯真,在鲜活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守望诗园,写出时代的新风采。
作者为原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退休干部。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