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12月2日讯(记者 董晨曦 王向荣 李刚)不学中医改养猪,种植樱桃又种蓝莓,烟台市福山区新农人孔相魁不断跳出舒适圈,挑战自我跨界发展,在乡村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寒风萧萧的初冬,孔相魁的蓝莓大棚里温暖如春,朵朵白花绽放枝头,他正拿着剪刀一丝不苟地修剪枝叶,为来年的丰收准备着。
从养猪场到樱桃园:跨界探索挑战自我
“其实父亲希望我成为一名医生,我也去学了一年中医,但我还是更喜欢农业,于是回家开始养猪。”孔相魁2007年回到家乡回里镇刘家庄村,建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在师傅的带领下养了一年,他掌握了全套技术,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最高峰时母猪有35头,年出栏成品猪达到700头。”
五年的养殖之路顺顺当当,但又脏又累,他把养猪场关了,看到遍地都是大樱桃,他流转了40亩地建樱桃大棚。这次跨界,让他交足了学费。“虽然现在我闭着眼都能种好樱桃,但建第一个樱桃大棚时,我连种樱桃的农具都没摸过。”
2015年腊月,第一个樱桃大棚建好了,孔相魁信心满满地在接近4亩的大棚里种下107棵樱桃树,虽然悉心呵护,还是有一半的樱桃树坏死了。经过仔细检查和深入学习,他才知道樱桃树的栽培大有讲究,“栽种樱桃树20公分就足够了,我当时栽种的深度达到了40公分,所以树根全都烂了。”
他引种的是成年樱桃树,死掉的树木挖掉再栽新树,这一下就赔上了十七、八万元。种樱桃第一课的学费着实有点高。
既然下决心种樱桃,那就要干好。孔相魁有一股韧劲,开始向身边种樱桃的朋友请教,关注他们到什么时节做什么,还经常跑到别人樱桃园里偷师学艺,观察农户如何管理樱桃树,回来再用到自己的樱桃园管理上。之后,他又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专业化的樱桃种植知识,引进水肥一体化的智能灌溉系统,精准地控制施肥和浇水频次,开始标准化种植。
随着第二个、第三个樱桃大棚的建立,孔相魁意识到保证果品品质是关键,提升樱桃品质的关键是要提高土壤的有机质。为了保证樱桃的健康环保,他从不施用速效性肥料,而是选择施加大豆等有机肥,种出的樱桃香甜多汁。
“我种的樱桃甜度能达到17,最高的甚至能达到24。”提起自己的大樱桃,孔相魁十分自豪。
过硬品质,卓越质量:创建“兴隆山”品牌
农业种植要上效益,离不开品牌化建设。2017年,孔相魁正式成立福山区梓如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了自己的果品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2018年,他创建了兴隆山品牌,并获得合作社有机认证。
以1号种植基地为依托,孔相魁成长为樱桃专家,合作社的成员不断增加,他当起导师为大家进行指导,完全不复当初“樱桃小白”的模样。
2019年他又建设第二个基地匡丁农场,有樱桃大棚3个,蓝莓大棚5个,露天大樱桃、苹果等共计200亩。2021年投资建设第三个基地,建起34个蓝莓大棚,有11个品种。
成为“蓝莓小白”的孔相魁,再次开启海绵模式,不断吸收着种植技术。“种植蓝莓对于人工的细致要求比樱桃更高,再过一阵我们还要人工给蓝莓摘花瓣,不然它的果子就会得腐烂病。”他边说边用小棍敲击蓝莓根茎,成熟的花瓣纷纷掉落。他教记者摘下含苞的花朵,放进嘴里品尝,一股清甜溢满口腔,“来年的蓝莓就是这么甜。”
孔相魁为希望的土地赋予满满的生机与活力,满棚的蓝莓长势正旺,丰收的喜悦已在路上,更大更广阔的市场正等着他的产品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