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11月30日讯(记者 王向荣 李刚)“目前,我市正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努力让广大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新气象、新变化。”在30日上午举行的《烟台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张帅说道。
“利用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源头减排,城市变得更富弹性。”张帅介绍,通过优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为主的技术措施,我市打造“会呼吸”的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及生态公园。比如,在海韵路、天地广场改造时,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直接下渗,达到“小雨不湿鞋”的效果;在凤凰湖公园、科技文化主题教育基地建设中,充分采用雨水花园、卵石沟等设施,将雨水通过周边地形汇聚于花园中,不仅能够净化雨水,还能在下大雨时发挥一部分调蓄功能。
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实现过程控制,城市变得更有韧性。实施青年路积水点治理、芝罘区管网基础设施排查改造、黄金河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等工程,增强城市排水系统性能,做到“大雨不积水”。同时,结合现状周边雨水管网分布和建设条件,将周边地块内的径流雨水接入调蓄空间,大大减小下游雨水管网的压力。
开展流域生态修复,实现系统治理,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在崆峒岛、芝罘岛、凤凰湖、晒甲河等4个集中示范展示区,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功能,打造“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海美”的烟台大生态带,构建滨海城市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