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方米的海草床通过光合作用,一天便可产生10升氧气。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海草床,就可以容纳8万条鱼和1亿只小型无脊椎动物。”日前,“蔚蓝计划·‘海’好有你”网络主题创作行动走进长岛,在庙岛村一处海域,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海洋经济促进中心副主任袁廷柱表示,要在海底种一片“绿洲”,为长岛的渔业产业提供生态保障。

“我们现在已经种植了60多亩,今年年底要达到160多亩,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明年后年还是要做的。”海草床被誉为“海底草原”,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既是海洋生物的乐园和孕育的产床,更是全球重要的碳库,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作为长居海岛的科研工作者,袁廷柱认为,长岛海域具有我国北方温带海洋典型特征,各类海藻和海草种类多、保存完整,具备渤海生态保护屏障的功能,科学研究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重大,决不能让它衰退或受到破坏。

“总体来讲,我们推进的项目有两大类,一是产业类的,一是生态类的。”袁廷柱介绍,在产业项目上,指导东源海产公司等4家龙头企业申建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获批省补助资金400万元,引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专家,实施了海藻场养护、皱纹盘鲍高效底播、牡蛎标准化养殖、非传统养殖海域皱纹盘鲍生态养殖研究等项目;在生态项目上,联合省海洋资环院开展庙岛群岛海藻场、海草床生态系统调查,完成两个年度35个点位/次的海藻场和9个点位/次的海草床生态系统调查。2022年—2025年,联合省海洋资环院,开展海草床、海藻场调查,争取经费18万元/年,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我们长岛的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海上。同时,我们也要发挥纽带作用,把科研院所的新理念新技术引进来,比如在蓝碳经济、深远海养殖上做一些新尝试,真真正正做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袁廷柱看来,生态产业化就是做好生态修复,比如“碳汇贷”等绿色金融的落地实施,给养殖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产业生态化就是科学合理地发展多品种养殖、生态立体养殖及深远海养殖,还要引进现代化海洋装备、开展“大渔带小渔”等合作模式,比如南隍城岛海域的“经海系列”深海智能网箱,生态价值显著,下步要大力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盈利空间。“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是一个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过程,缺一不可。”
生态是立岛之本,生态是兴岛之源。而科技正是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袁廷柱一直工作在海珍品育苗、养殖生产一线,为长岛海水养殖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005年,率先引进太阳能技术应用在海珍品育保苗领域,在800立方水体条件下成功培育出虾夷扇贝稚贝苗10亿粒,育出刺参商品苗(5万头/斤)一亿头,为推进海珍品育保苗产业生态化、绿色环保模式做出一定贡献。2019年以来,袁廷柱领导开展长岛渔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省现代农业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长岛试验站建设,引进推广海带、三倍体牡蛎等新品种、原种良种10余个,构建示范浅海贝藻立体生态养殖技术、贝藻珍多营养层级增养殖模式、紫菜翻板人工养殖技术等,推动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对袁廷柱来说,如何让海洋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个养殖户既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能积极参与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同样重要。“长岛的各类养殖主体大约有1000多家,我们遴选了30余位具有科技带动作用的示范户,定期提供相关数据,为渔业科研提供基础支撑;同时我们也给他们提供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生态养殖意识、提升养殖技术以及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袁廷柱表示,近五年来举办了渔业技术培训班5期,邀请渔业专家教授授课,围绕海带、牡蛎、扇贝等主养产业培训300余人,提升渔业人员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促进生态渔业绿色、持续、高质量发展。
当下,长岛正以创建国家公园为引领,以打造生态零碳之岛、绿色产业之岛、共同富裕之岛、改革创新之岛为目标,全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硬核答卷”。以袁廷柱为代表的“蓝色粮仓”守护者们,将持续把科研做在蔚蓝大海上,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长岛”“美丽烟台”作出新的贡献。
(胶东在线记者 邬勇 孙玲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