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电影《地雷战》将海阳的战争传奇传遍了大江南北,那么,《霓虹灯下的哨兵》则让“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称号誉享全国。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支妇孺皆知的连队是从莱阳走出去的。
1947年8月6日,在莱阳城西的小园村里,一支主要由莱阳籍青年组成的连队诞生了。这支队伍是以新兵训练处一连为基础,从山东军区特务团七连抽调部分骨干建制而成,是特务团四大队的辎重连。
那时的莱阳城,千亩梨园,树木遮天,极有利于队伍的隐蔽。尽管正值秋收,园中挂满了清香扑鼻的大梨,可连队的战士们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还在休息时间主动帮群众干活,一时传为美谈。
此后,辎重连跟随大部队转战千里,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最终将莱阳人民淳厚忠诚、艰苦朴素的品格,带到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赢得了国防部授予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传到如今。
为何莱阳能够孕育出“好八连”这样的队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英豪辈出的莱阳城,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
记得我小的时候,男孩子们经常哼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曲,那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仿佛要真的奔赴沙场,而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大刀进行曲》便是莱阳革命史的生动注脚。那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烟台莱阳“武术之乡”的大名。
武学文化是莱阳地方特色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螳螂拳则是莱阳武学文化中的明珠,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学文化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那时莱阳武术界出现了三位英雄豪杰:王玉山、李昆山和崔寿山,合称“莱阳三山”。
王玉山拳术高超,被称为“螳螂王”,李昆山则是赫赫有名的“山东第一枪”,崔寿山则身怀螳螂刀绝技。他们不仅武学造诣深厚,更有锄强扶弱的英雄豪气。
当时的中国正是内忧外患:落后封闭的清王朝任由西方列强用炮火打开了国门,中国的百姓们饱受列强的欺辱,还被称作“东亚病夫”。为了“强国强种”,在冯玉祥、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张之江于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发扬中华传统武学。此后不久,主政山东的韩复榘遂也倡导各县镇创办学校,并授意王玉山三人筹办莱阳国术馆,发扬国粹。
莱阳国术馆成立后在当地招收了许多有武术功底的学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螳螂门的弟子。而伴随着全国上下抗日声浪的不断高涨,这些精通武艺的莱阳男儿便也奔赴了抗日战场。当时的莱阳国术馆不仅是传授拳术的学堂,更担负着创制大刀术、抗击日军,并为山东抗日军队招募武术教练和兵员的重任。
抗战之初,胶东地区的军民们战斗武器薄弱。莱阳国术馆曾挑选了52名精通刀术的学员组成大刀队,袭击日军阵营,以大刀杀出了血染山河的豪迈。尽管这些勇士在多次战斗中尽数牺牲,却大大鼓舞了胶东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而这一切,促使远在上海的作曲家麦新创作出了激昂奋进的《大刀进行曲》。
莱阳的武学文化,是这里的人们深藏筋骨里的英雄豪气。或许正是因此,莱阳才能在浩浩的历史洪流中,培育出许多热血男儿,使这里成为了胶东第一县委的诞生地。
在今天莱阳市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内,大片水杉树木遮掩住了高高低低的校园建筑。就在一栋教学楼身后,一排灰白的粗砂石墙面的平房显得毫不起眼,但正门上高悬的一颗红五角星却又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这里,便是胶东第一县委的旧址所在。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山东奉系军阀张宗昌在济南大肆捕杀共产党员,致使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遭到破坏。为了避免党组织遭受更大的损失,临时地方执行委员会决定将大部分党员派到农村,发动农民与统治阶级进行斗争。莱阳籍的共产党员宋海艇遂遵照上级指示,回乡开展农民运动,秘密发展共产党员。
宋海艇的归来可谓是中共在胶东农村撒下的第一颗革命火种,短短两年间,他就发展了20余名共产党员,为莱阳及周边县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1927年12月,中共党员李伯颜、孙耀臣受省委指示,回到家乡莱阳建立党组织。李孙二人先在莱阳保驾山村成立了胶东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随后前往群众基础较好的石龙沟村,在那里建立了胶东第一个县委,也由此揭开了胶东革命斗争的新篇章。
莱阳第一县委建立后,党组织很快发展到了周边地区,大力开展反帝、反封建、反迷信、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的运动,在农村成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发展到2000多人。1928年4月间,在胶东第一县委的领导下,各村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筹集了枪支,成立起胶东抗粮军。
这是党在胶东地区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为的是举行暴动,抗击军阀张宗昌以及国民党政府的横征暴敛,推翻军阀县政府,建立莱阳苏维埃政权。
然而,在经过数月的筹备后,主持行动计划的莱阳第一县委书记李伯颜被叛徒赵百原秘密杀害。而胶东抗粮军副总指挥田益三则在发动攻城战斗后,因未能等到增援只得撤退,最终被捕遇害。这一场暴动虽然失败了,但胶东抗粮军攻城劫狱的壮举却开创了胶东地区以革命武装抗击反革命势力之先河,鼓舞了后来之人。
1932年5月,经中共山东省委同意,张静源到莱阳继续开展党的工作并新建立了中共莱阳县委员会。在他们的领导下,莱阳、海阳、牟平等各县党组织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仅海、莱地区就有党员900余人,成立了100多个党支部,莱阳县也成了胶东各县中党的工作最出色的县,最终将革命的火种燃遍了整个胶东地区。抗日战争时期,莱阳一直是胶东抗日斗争的重要战场。至解放战争时,胶东保卫战的最后一战—莱阳战役,亦是在此获得了胜利。
在莱阳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里,我看到一根刻满了密密麻麻小字的竹竿,遂想起日前参观胶东革命纪念馆时也曾见过这根竹竿,而竹竿的主人,乃是老电影《车轮滚滚》主人公的原型、莱阳西陡山村农民共产党员唐和恩。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前,上级号召组织民工支援前线,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的唐和恩便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半年多时间里,唐和恩带领的小车队专门给部队运输粮食。众人跋山涉水,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共27个县70多个村镇,行程四千多里,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当时,唐和恩随身携带了一根三尺多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支车和夜间行走使用。在转战途中,他利用休息时间,把走过的城镇乡村地名都刻在了竹竿上,以作纪念,终于有了这件“革命的传家宝”。
淮海战役胜利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同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而这根竹竿,便被淮海战役纪念馆收藏,反使得唐和恩的家乡—烟台的各大革命纪念馆里,只能陈列竹竿的复制品了。
离开胶东第一县委革命历史文化展览馆后,我信步来至莱阳城中的蚬河公园,恰遇见几位正在园中习武锻炼的人。但见那打拳的蹿跳出入、闪展腾挪,轻盈仿若飞燕,刚猛犹似虎豹。旁边一位英武的女子挥舞着一把一米多长的大刀,正是我在戚继光故居里看到的戚家刀!那晚风中凌凌闪动的刀锋寒光,却叫我心头升腾起一股热血来。
这热血,或许就是莱阳大地所赐予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