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1月28日讯(记者 王向荣 孙晨彭 通讯员 郭健 刘杨)建所64年,15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得授权专利共247项,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突出贡献集体,这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3所。近日,由烟台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烟台市“凝心聚力抓项目”采访团一行走进航天513所,实地探访研究所的发展情况。

追随共和国脚步,踏踏实实向前走
1958年,513所成立于天津。
1965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整编制内迁山西太谷,与中科院沈阳科学实验装备厂(搬迁山西部分)共同成立山西科学仪器厂,开启513所三线建设二十年的历史。三线建设期间,研制车载、船载(远望号测量船)、地面和星上遥测设备,参与了“331”等任务,科研力量雄厚、加工技术精良、“有研有产”,是我国空间和地面遥测领域的骨干力量。
1986年,549厂主要技术力量由山西太谷搬迁至山东烟台,又一次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克服艰苦条件,圆满完成了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摄影定位返回式卫星及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等相关设备的研制任务。
1991年,513所芝罘区幸福园区科研主楼竣工,科研条件开始得以改善。参与我国自行研制的绝大部分宇航型号,广泛应用于卫星、飞船领域,建成了完整的适应宇航要求的电子产品科研、生产、试验体系。
2009年,迁入高新南区,2020年11月,高新北区启用。目前形成宇航、军品、微电子和航天技术应用四个业务板块,是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卫星骨干研制单位,宇航级电子产品主要供应商,国内领先的商业卫星研制单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高举航天大旗,以国为重全面发展
513所是航天电子产品重要研制单位。近年来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以综合电子与信息系统、测控通信、数据管理、电源管理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卫星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以及通信、遥感、高分、深空探测等领域。
513所还是国内重要的防务产品供应商。在防务装备领域,研制的加密器、测控终端、数据采发组合等50余种货架产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高品质产品,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重要力量。
513所积极努力推动国防科大、山东省科技厅和烟台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同成立了山东省微纳卫星与脉冲星导航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山东省卫星制造和导航产业的发展。
随着军转民重点产业项目的推进,513所不断向产业下游发展,抢抓国家自主可控战略机遇,开展高端元器件、原材料的产业培育,成立山东航天微电子中心,已建成6条国军标生产线,宇航/军用产品体系逐步完善,未来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做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立足烟台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工电子企业
航天513所现有芝罘所区、高新区南区、高新区北区三个园区,拥有宇航及军品研制的全部资质,具备完整的宇航和武器电子产品研发、生产、试验体系,以及向上下游拓展与转化的产业链条。航空航天产业是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得到了高新区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航天513所在发展成为航空航天产业的骨干企业的同时,也见证了高新区的发展。
目前,航天513所已与烟台市开展合作多个卫星应用项目:环渤海经济区卫星互联网系统应用示范项目以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契机,以海工装备、信息化、物联网等设施装备为支撑,突出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覆盖广、接入能力强等优势,全面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航海运输、渔业生产等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基于大地域的海洋水文数据、水生生物生长信息、海洋牧场作业信息等海量数据采集、汇集、分析和服务,支撑海洋渔业企业生产、智能化管控,政府监管部门科学化指导,实现渔业信息透明化;依托高分烟台数据中心打造农业遥感应用服务平台开展国土、农业、林业、海洋、水利等领域应用示范与成果推广,推动高分数据区域应用发展,打通空间信息应用产业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信息服务。
在下一步发展中,航天513所将立足自身实际,遥相呼应,协调发展,2040年时,要力争做到核心技术能力全面提升,核心产品技术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型号产品配套中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全面建设世界一流的军工电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