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烟台市芝罘区发布了《芝罘区关于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四上”企业扩规模增实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芝罘区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有哪些亮点举措?怎样打造核心竞争力?记者就此采访了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张广威副教授。
目标任务明确、扎实稳步推进
《意见》明确了要利用三年的时间,推进芝罘区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为辖区13个街道园区确定了培育目标,力争2023年,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6.8万户,比2020年增长约45%左右。在注重数量的同时也更注重质量。除了培育“四上”企业,芝罘区还将力争在高技术企业和高新成长型企业、外资企业、上市公司等“双高一外一上”企业实现突破,形成“小升高、高壮大”的培育格局。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头部”企业,预计到2023年,芝罘区将有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和跨国公司为代表的领军企业落户,形成一批由大企业引领、产业链式集聚的产业集群。
创新工作方法、优化政策支持
做好市场主体培育,统计工作是前提条件,它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数据和经济发展程度,为政府相关经济政策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准四上”企业培育库,把具有一定规模、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入库进行重点培育、重点扶持。以《芝罘区人民政府“四上”企业培育奖励扶持办法》等免申即享政策为支撑,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等方式,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
值得肯定的是《意见》对市场主体的培育涵盖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供水,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领域。各主管政府部门共同参与,推出了“四转”成长促进行动、工业企业培育行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服务业企业培育行动、房地产和建筑企业培育行动等举措,以多行业、多层次、多角度的协同产业链助推市场主体发展。
提高思想认识、落实保障机制
求根容易养苗难,相比政策的制定来说,政策的落实则更为重要。我们注意到,芝罘区建立了“四上”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统一协调机制的建设,来提高各主管部门对“四上企业”培育和发展工作重视程度,将工作重心落实到行动上来。在此基础上《意见》提出要做好纳统服务和宣传引导。一方面,统计部门会同市场监管、工信、商务等主管部门职能发挥好培训和指导作用,做好企业在“四上”入库工作上的业务指导和申报服务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宣传帮助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打消企业顾虑,增强企业认知度和参与度,为推进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为高质量突破芝罘,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