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缘起》是由追光动画和华纳兄弟共同制作的动画电影,由黄家康、赵霁执导,大毛编剧,张喆、杨天翔、唐小喜等配音,于2019年1月11日在中国上映。影片在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基础上有所创新,讲述白素贞在五百年前与许仙的前身阿宣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白蛇故事流传千古,至今仍被人们讲起。说起白蛇的故事,对于大众而言最为熟悉的是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而《白蛇:缘起》作为近几年来热度极高的动画电影,对传统白蛇故事的改编充满颠覆性,但这样的改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不满或排斥,这其中原因值得令人思考。
《白蛇:缘起》究竟成功在何处?
新时期以来,中国国产动画电影一直试图在不断创新中传承中国故事。其中影视动画成人化一直是重要的议题,前期产出的《特别车队》《白鸽岛》在“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观念影响下草草收场。而时代不断发展,在网络文化和电影市场不断扩张的形势下,成人动画产业才逐渐被人接受,《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优秀“民族化”作品也给中国影视动画产业蓬勃的力量。
《白蛇:缘起》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它尝试将“成人化”与“民族化”结合在一起,完全摒弃低幼年龄受众定位,这就是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后痛骂“根本不适合小孩看”的原因。《白蛇:缘起》所包含的女性观念、中国哲学、传统美学等,都会对今后院线动画电影提供有益的启示。
女性观念
根据苏州大学李斌在其博士论文《白蛇传的现代诠释》中的统计,从《三塔记》成书到近几年来,与白蛇传相关的文学、影视、连环画等作品主要有80多部。从这一可观的数字来看,千年来有关白蛇故事的改编几乎从未停止。而关于女性观念也在改变。
在魏晋隋唐时期,见诸书籍册页上的蛇都以负面形象出现,与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密切相关的《博异志·李黄》更记载了一个“美女蛇”杀害男子的恐怖故事。《三塔记》与《李黄》对蛇有着同样的负向态度,因而在故事的最后,白蛇幻化的白衣妇人被道士镇压在西湖三塔下。蛇精形象的女性化是这一时期志怪故事创作的显著特点,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到了明中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思潮也出现了一丝松动,中国女性的地位开始有所提高。因此,当诞生于明朝末年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将以前故事的爱憎立场彻底地颠倒过来,完全是白蛇故事流传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也隐含着女性主义觉醒的色彩。
而在《白蛇:缘起》电影中,前半部分以阿宣、小白相互解救为主,此时还未涉及到性别间的地位区别,而随着剧情发展,战斗的剧情增加,我们不难发现,多次的战争胜败无不暗示着被解救和解救的性别区别,解救的别人的往往是女性,这表明着在这部电影中两性关系中女性的突出地位。除此之外,还有致敬了徐克版《青蛇》的白蛇与青蛇共浴的画面,从而隐喻的是女性间的爱。事实上,这样看似大胆的情节在古代作品中何尝没有?特别是在魏晋时期与清朝时期,原型文本《白蛇传》创作于清朝,因此此情节具有合理性。
中国哲学
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被学界普遍看作是白蛇传故事的雏形,而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则形成了广为流传的白蛇传说的故事框架。然而无论是这两部作品又或是其他古代作品,白蛇都经历了从“妖”到人的转变,但在《白蛇:缘起》当中,白蛇自始至终都是“妖”的身份,甚至最后阿宣也成了“妖”,我认为这是鼓励了思想解放和生命自由。
其实“妖”应该是欲望的实体化,《白蛇:缘起》的创作者显然更赞同顺其自然论的道家,电影中出现的小青妖娆缠绕在佛像上,阿宣和小白在佛像前拥抱等。
传统美学
在电影院看完《白蛇:缘起》后,很难不惊叹于如同水墨画般的电影画面感。这是《白蛇:缘起》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扬传承,主要是借鉴吸纳了中国国画的水墨效果与画面构图。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有开篇的空间瞬移,还有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戏,描绘的是江上行舟,两叶小舟飘荡在广阔江中,如同水墨画般充满意境。
结语
《白蛇:缘起》无论从画面技术还是文化融合方面都算是近几年中国影视动画电影的杰出作品。即使与世界顶尖动画制作仍有差距,要想从国产动画变成面向世界都具有代表特色的中国动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现象级”的效应让大众对国产动画的未来燃起希望。国产动画,未来可期。 ( 作者: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陶宇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