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辑卿(1912~1977),原名梁世瑞,山东莱阳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梁辑卿负责开展掖县山东省立九中的工作,半年内发展多人入党,并成立了九中党支部,梁辑卿任支部书记,到1935年底共发展党员23人,争取同情革命的教师三人,团结了广大进步学生。
1935年,梁辑卿于山东省立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任莱阳东南乡区委书记。第二年,莱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县委主要领导人被逮捕,梁辑卿被迫到外地隐蔽。1937年10月,梁辑卿返回胶东。莱阳县委成立“民先”县队部,梁辑卿任大队长。1938年春,胶东特委决定组建民先总队部,梁辑卿调任总队组织部长,负责整顿民先组织和发展党的工作。1938年秋,梁辑卿率东进工作团进入牙山地区,开辟新根据地,帮助地方党发动群众,打击削弱国民党顽固派蔡晋康等部势力。1938年冬,梁辑卿负责组建昌(邑)、潍(县)中心县委,任县委书记兼昌潍武装指挥部政委。1940年初,梁辑卿调任南海地委书记兼五大队政委,不久,调任东海地委书记兼东海指挥部政委。他带领一批军队干部来到东海,在胶东区党委领导下,经过艰苦工作,很快就打开了工作新局面。
抗战胜利后,梁辑卿和刘涌、仲曦东、于得水等一起,率东海三个主力团攻克烟台、威海卫,并担任警备任务,保卫胶东与大连、旅顺的海上运输。
1947年,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为适应大规模运动战的需要,梁辑卿所在部队被整编为胶东军区新编第七师,后又整编为华野十三纵队第三十九师,他任师政委。当时为配合胶济线大反攻,三十九师担负阻击青岛之敌的任务,接着又转移到泰安一线,连续两个多月,机动行军作战700多公里。在东征西战,极度疲劳的情况下,梁辑卿抓紧作战间隙,进行政治动员,从而鼓舞了士气,严格了纪律,保证了作战任务胜利完成。在1948年的兖州战役中,第三十九师被评为执行政策的模范,受到上级表扬和广大群众称赞。
济南解放后,梁辑卿担任济南警备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兼职较多、担子较重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党所交给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春,梁辑卿调任华东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1954年,梁辑卿任华东军区工程兵部队政委。1958年秋,响应中央军委号召,他坚持带病下连当兵,身体力行,模范带头,先后当过炊事员、战斗员。1959年秋,他胃溃疡病复发,正在医院治疗。当时二十七军缺政委,军区首长决定派他去,但又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后征求本人意见,梁辑卿当即表示:“个人身体算不了什么,只要工作需要,再重的担子也要挑。”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64年,梁辑卿调任江苏省军区副政委、政委等职。1970年,又调任安徽省军区政委、安徽省委书记等职。“文革”初期,梁辑卿也受到了冲击,肋骨被打断两根,但他仍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不随声附和,也不投人所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尽可能地保护了一些老同志。1967年,周恩来总理为了解决江苏问题,准备让一批老干部出来工作,梁辑卿坚决执行总理指示,夜以继日地进行了大量思想工作和组织筹备工作,为老干部出来工作创造条件。
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梁辑卿感到由衷高兴。他虽然身患重病,还在病床上坚持学习,渴望着身体状况能够早日好转,继续为党工作,可是癌魔却夺走了他的生命,梁辑卿于1977年逝世。(资料提供: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