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1月7日讯(通讯员 王朋祥) 自承接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以来,海阳市积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鼓励扶持试点村从产业兴旺入手,以拓宽集体经济发展增收渠道为核心,将农村综改资金主要投向产业项目建设,加大试点村产业振兴创新步伐,探索形成了4种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发展模式,亮点工作不断涌现。
向阳村打造村集体针织厂,壮大村集体经济
向阳村利用毗邻辛安镇针织园区的优势,投资388万元在村东南建立一座占地面积6亩的村集体针织厂,将原有旧厂房回收重新改扩建,建设办公楼、包装车间等于去年投入使用。二期投资49.2万元,建设占地600平米的大型针织裁剪车间,已建成投产。目前已引进设备50台,吸引本村返乡员工66人,年收益达110万元,员工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成功转型。
战场泊村探索“村集体+公司+项目”模式,打造红色党性“三同”教育基地
战场泊村以红色文化建设为契机,依托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及许世友在胶东纪念馆(国家3A级景区),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与青岛蓝谷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合作成立五角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对景区设施进行统一管理运营。结合百年古村落、胶东地方民俗等资源,翻修改造了27套红色民宿,建设占地约10亩的拓展训练基地,挖掘当地特色美食,建设单次可容纳100人次的“炊事班”大食堂,通过“吃住游、听观讲、战拓耕”九种方式,着力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三同”教育、青少年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拓展基地。日照、威海、青岛、济宁、菏泽、济南等党政机关团体活动,省内企业团建,学校夏令营、“研学”班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纷纷慕名而来。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团队230余批次5200余人次,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60余名村民再就业。红色三同教育基地接待烟台市、海阳市两级中青班干部两批次。
山东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农文旅融合,建设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培植乡村发展新业态
山东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厚重的人文历史,在党支部的带动下,组建了海阳市嘉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海阳市峰盛旅游资源开发公司,流转百年古梨园200余亩,改建民宿22套、83间,重点打造明清民宿群,大力发展旅游度假、拓展训练、休闲观光、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成功举办了山东村梨花节及古梨园文化采摘节,梨园景区游客年接待量超1万人次,合作社通过慈梨销售实现收入30余万元,实现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农业增效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