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原用作规劝后进者“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明日歌》,如今已成为烟台市福山区高疃镇下疋山夼村党员干部自我激励、奋勇争先的精神写照。
“以前出去考察总觉得人家有先天优势,难以借鉴,但,同在一镇一山的上夼竟能搞出了自己的种植园,这难道也不是我们村能比的吗?”下夼、上夼,一者在南、一者在北,两村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文风貌,还是产业结构、地缘优势都呈镜像对称。可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今,一样的基础条件却孕育出不一样的发展面貌。“还能是因为他们的村名里沾了个‘上’字,就要占得先机,那疋山顶的党旗就不能由我们下夼人抗起?”老支书的两句反问看似是一时的意气相争,实则是为村里的带头人铆足了一股劲,是把百余户村民拧成了一股绳,是将全村的精神头引到了一个字——“干”。
党员干部做事有了火气,老百姓的日子才能红火。以往议事会中“等等看”“还搞吗”“能行不”的质疑、踟躇都被赶烧殆尽。2020年以来,下夼党支部以其领办合作社为载体,从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难题入手,采取内外兼施的方式对村内的樱桃产业持续不断地加杠杆、加砝码,不仅撬起了村民斗志、压实了发展信心,更在山重水复之地开辟出自己的强村富民之路。
在以往的樱桃售卖中,由于果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处于离散状态下的售卖根本无法做到“待价而沽”且其急于出售的心理反被商贩牢牢把控,价格是一降再降。为扭转“任人宰割”的被动局面,下夼党支部以“内聚群众、外揽客商”的方式,将原来一家一户的零售散卖变为由合作社牵头的统收代卖,实现单打独斗向携手并进的转变。目前,全村已形成每35户村民就有1家客商对接的规模,买与卖的攻守之势自此逆转。
支部实干换实惠的精神不仅帮村民提高了议价能力,也增强了组织的号召力。“如今俺们下夼百姓再也不用‘唯唯诺诺’,咱也可以挺直腰板在商贩面前‘呼三喝四’,你要做的就是加入合作社,跟党走。”
产量、质量作为评估产地供应能力最核心的两个指标,却在近两年的霜冻、雨水接连迫害下而摇摇欲坠,反观果农,似除哀怨祈祷外再无应对之策。然而资本趋利避害的性情与生俱来,要留住客商就必须稳定供给。为摒弃“听天由命”的消极手段,下夼党支部以“内改管理、外引技术”的方式,将原来的露天种植变为搭棚种植,实现粗放管理向封闭管理的转变。今年7月以来,合作社引指导社员又搭建了数十亩凉棚,穿雨衣、盖棉被已成为下夼樱桃管理的新风尚。
支部能干会干的务实作风不仅助推了“棚改”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重点发展凉棚樱桃,不仅是因为成本小、风险低,更关键的是它迎合了现代人多食应季水果的需求,我相信这是才是未来市场的主打品。”
“抱团”克服了分散经营的不足,“改良”兜底了产品供给的信誉,但要在风云诡谲的市场中行稳致远,还需要将自己主推的竞品打造成“硬通货”。为找准“提质增效”的路子,下夼党支部将以“内塑品牌、外联商超”的方式,变原来比比皆是的“大众品”为特色鲜明的“独一份”,通过制定农资“三不用”、樱桃“三不摘”、订单“三不发”的标准,为自有品牌创建夯实基础。
支部敢想敢干的闯劲不仅冲破了原有模式的束缚,也增强了组织的创造力。“当下,我们正在对接省内的各大商超,参照‘永辉超市’+‘五常大米’的运作方式,把那些想要培育自营商品的企业引到村里,用我们贴心的服务、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樱桃来联企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