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在线8月18日讯(通讯员 石京艳 聂东磊) 在烟台海阳市盘石店镇春秋古墓遗址山脚下,有这样一个民风淳朴,古建筑保存完善的村庄,因村处坐顶坡山嘴后,故而命名为“嘴子后村”。据海阳县志记载,嘴子后村于明正德年间建村,王姓先祖王文质原居大疃王家,后因遭遇火灾而迁车道夼安村,后改名嘴子后村。
作为古墓周边的村庄,嘴子后村一直蒙着一层神秘面纱。虽然历史的“记忆”有些零零散散,但村庄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印记,向后人诉说着一段段过往的史事……走进村庄,一间颇大房子梁上“二龙戏珠”雕塑格外显眼,而雕塑的下方正是3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先祖所创建的“古庙”。过去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村子及周边的村民都会来此祭拜,以求保佑平安健康,而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沿村里主路一路向北,可见到一条小河。因前几天刚下过雨,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这条河被村民称为“穿心河”,在没有自来水和现代科技之前,承担着村民的灌溉和引用。河流的上游是村子里的“石磨广场”,为什么被称为石磨广场,原因是这里存放着距今200多年的石磨。
在没有榨油机的年代,每逢过年前,村里的大人们都会挑着花生来此粉碎,榨取花生油,每当听到套在拉磨用的驴或马脖子上的铃铛发出“叮铃铃”响声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就会聚集在此帮忙,铃铛声、欢笑声夹杂着花生的香气飘荡在村庄……
嘴子后村这种几百年前的物件所处可见,而距今几百年的房子也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有别于胶东常见的红瓦房,这些古建筑几乎都是采用统一的青绿色瓦片建成,且房子建筑南北距离较长,附以门口一条长长的走廊。还在此居住的老人告诉记者,在清朝时,村里有不少人在京城做生意,赚了钱就回乡建造房屋。他们根据当时京城的流行建筑风格,修宅建院,因此这些房屋看起来有别以往。
嘴子后村的古建筑能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除去与房屋自身构造结实有关外,也与村民悉心的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祖先传下来的,是一份文化遗产。我们要把这些古建筑尽可能完好地交给下一代,让先祖的精神传承下去。”村里老人们这样说。
夕阳西下,余光洒在村子里古老的窗户上,像是岁月在展示它独有的痕迹,墙壁上的光影一阵明亮一阵昏暗,仿佛历史在记忆中留下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