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 与城同行|薪火相传 初心永恒

来源:烟台融媒  2025-09-17 09:52:43
A+A- |举报纠错

 

 

  他们在巫山播撒烟台种子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县,是一个集大库区、大山区、大农村于一体的农业县。蔬菜产业是巫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烟台—巫山东西部农业协作的重要领域。

  2025年6月22日至25日,记者跟随烟台市农科院蔬菜专家团队,踏上重庆巫山这片沃土,零距离探访烟台科技的种子如何在长江两岸扎根发芽。

  23日上午8:30,记者跟随专家团队启程前往巫山县官渡镇水平村。车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行驶,窗外是高山,脚下是幽谷。初来此地,记者不由得心里一紧,抓牢扶手。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眼前豁然开朗:群山环抱中,一片平地之上,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这在巫山相当难得。

  由于巫山冬季气温较低,简易大棚实现不了越冬生产。专家团队采取二层覆膜技术加升温炉的组合方法,首先在已有大棚内加装一层塑料膜,再配合升温炉提高棚温,于2023年实现了番茄越冬生产。

  这次,专家团队又带来“金点子”:官渡镇有大块平地,加上离县城较近,所以送来樱桃番茄新品种,建议合作社发展观光采摘。“以前卖鲜果,咬咬牙才敢定价5元/斤;现在心里有了底,定价至少要15元/斤。”种植户杨康飞说。

  袁督村因海拔高、气温低,所以专家团队充分利用烟苗大棚育苗空闲期,先后引进了近20种适合大棚种植、经济效益比露地蔬菜高的蔬菜品种,最后筛选出耐寒抗病性好的品种。

  走近育苗大棚,棚膜被大风损毁,漏出几个大洞,亟需修缮。专家团队仔细查看后,给出了修缮方案,随后指导下茬蔬菜生产。“村民们太渴望学习农业科技了。姚老师只要在巫山,就来得勤、讲得透,全村几百口人,没有不认识姚老师的。”村干部翁连申握着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姚建刚的手,热情地说。

  24日上午,专家团队按照计划,前往大溪乡官田村。种植户陈文兵一早就等候在村口。他是老种植户,有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但是,种植模式太传统,不仅产量低,而且品种老、品质差、收益低。

  一下车,专家团队顾不上喝水就直奔蔬菜大棚。棚里的西红柿出现一片片黄秧,烟台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李涛皱紧眉头:“死株成片,土传病害有点重,收完这一茬要闷棚。”

  闷棚,在烟台比较常见,但在当地还是新事物。李涛详细讲解了技术要点,陈文兵记在心里。

  在返程的路上,李涛说,其实蔬菜专家团队服务时间早已到期,但大家对巫山的技术服务还在持续。每当远方的电话打过来,大家都会耐心解答。

  正是在一批批技术人员的接续奋斗中,烟台与巫山形成“技术帮扶—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双方联合引进秋月梨、甜柿、烟薯25号等50余个新品种,推广网架栽培、水肥一体化等10余项新技术,建成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培训农户超5000人次。在烟台专家指导下,巫山脆李保鲜期从不足10天延长至30天,并开发出脆李小烧、脆李白兰地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协作模式更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烟台投入帮扶资金升级巫山产业园基础设施,共建“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引进60余位专家攻克技术瓶颈。烟台企业如巫峡粉丝公司落地后,吸纳300余名当地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超24%,2023年粉条产值达8000万元。

  田畴沃野的希望之声

  YMG全媒体记者 赵巍巍

  2020年8月28日,经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烟台日报社驻栖霞记者站正式揭牌成立,成为首家挂牌的《烟台日报》驻县市区记者站。至今五载春秋,我作为记者站的一员,始终以“深耕果都”为初心,足迹遍布栖霞的乡村田野、果园地头。从生态治理的创新实践到人才振兴的鲜活故事,再到产业升级的不懈探索,我用笔墨捕捉着栖霞大地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写下了一篇篇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见证着这座“苹果之城”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后许家河的“洗衣房”

  让环保理念“顺”人心

  我至今清晰记得2022年4月那个春日的清晨,庙后镇后许家河畔的热闹场景——村里首座环保型“百衣百顺”洗衣房正式启用,往年大嫂们沿河捶衣的棒槌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洗衣房里传来的欢声笑语。

  村支书王进军见我来,笑着递过一瓶酵素洗衣液:“这‘百衣百顺’的‘衣’,是让村民的洗衣习惯‘依顺’环保。”他跟我讲起建洗衣房时的波折,起初村民都觉得“河边洗衣挺好的,建房没必要”,是他一次次拿着河道治理的照片、讲着门楼水库的水源保护责任,才说服了大家。

  栖霞市生态环境分局的迟承刚科长介绍说,后许家村的做法在山东尚属首创,这两三米距离的洗衣房,却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大步。

  硕士“果农”的生态梦

  从“不理解”到“追着学”

  2021年5月13日,一场喜雨过后,我第一次走进寺口镇大榆庄的生态果园,见到了李立君和他的硕士团队。那天李立君穿着沾着泥土的运动鞋,手里拿着土壤检测仪器,蹲在果树下取样。32岁的李立君是土生土长的栖霞人,中科院植物所硕士毕业,却放弃了高薪回乡种苹果,这在当时的村里可是“大新闻”。

  “我就是想改改老果园的种植法。”李立君带我走进他的试验田,别人的果园光秃秃的,他的园子里却留着杂草,还堆着发酵烂果的大缸。他扒开土层,黑黝黝的土壤里竟有蚯蚓在动:“土壤是活的,得养!”可这想法起初遭了不少质疑,亲属也劝他“找个正经工作”。但李立君没放弃,2015年他的试验园亩产就比常规园多2000斤,这让大家渐渐服了气。后来,中科院的夏亚迎、山农大的高会会等四位硕士主动加入,他们凑钱买菌培养设备,琢磨有机种植技术,苹果能卖到20多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肖家夼的“田间课堂”

  “洋专家”“土秀才”共破产业难题

  2023年春天,我去唐家泊镇肖家夼村采访,刚到北苹果园就被热闹的人群围了个满——一场“田间课堂”正在开讲,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慧峰手持剪刀,站在果树前示范修剪,旁边村支书王鹏绩不时“翻译”:“李老师说的‘精剪’,就是把过密的枝儿疏掉,让阳光能照到每个苹果!”

  肖家夼是全国“一村一品”苹果示范村,可当时也面临着树老、人老、技术落后的难题。2019年村里跟省果树所“联姻”后,李慧峰每年都来指导,去年冬天还通过视频跟王鹏绩敲定了今年的培训计划。那天听课的果农林向阳拉着我看他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修剪要点:“以前总觉得树越密果越多,听李老师一讲才知道,通风透光才关键!”而王鹏绩更不简单,他不仅是村支书,还是栖霞少有的“农民农艺师”,常把自己摸索的经验搬到农广校的讲台上。

  采访间隙,闫振华副主任跟我说:“‘洋专家’带技术,‘土秀才’接地气,这样的组合能达到‘1+1>2’的效果。”那天我看着果农们围着专家问个不停,有的还拿出手机拍修剪过程,忽然觉得,这田间课堂里的每一句话、每一剪刀,都是破解产业难题的“金钥匙”。如今肖家夼的“逍駕夼”苹果已连续两届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而更多栖霞果农正跟着“洋专家”“土秀才”学技术、伐旧更新,让老苹果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五年来,我在栖霞的田畴沃野间行走,见过无数的人和事,有生态优先的坚持,有人才回流的欣喜,更有产业升级的韧性。未来,栖霞大地上还会有更多新的故事,而我也将继续带着笔和相机,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生机与力量。

  小巷深处见初心——我眼中的冷晓燕

  YMG全媒体记者 慕溯

  成为记者后,我采访过很多人。但“冷晓燕”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时隔多年,我仍能回忆起采访她的点点滴滴,那些场景如同昨日般鲜活。

  2018年夏天,我被领导安排采访任务。领导说,这是芝罘区大海阳社区的党委书记,她的老父亲也是一名基层党委书记,后来却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咱日报记者以前还采访过她的父亲,现在去采访他的女儿吧。

  带着任务,我来到了芝罘区大海阳社区。冷晓燕不在,她同事说,她早晨都要去社区里转一圈才回来。我等了一会儿,冷晓燕回来了。天气挺热,她也没扇扇风,就热情地跟我解释,刚刚去了哪,说谁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等。

  我的第一印象:她的笑,让人特别舒服。

  我跟她说了采访任务,她立即说,那咱别在屋里待着了,我带你去社区走一圈。她还是没给自己扇扇风,带着我又出发了。

  大海阳社区是个老小区。上坡下坡、左拐右拐,她一边带路,一边介绍:“这是收集狗狗粪便的地方”“这是我们的社区食堂,居民们都自发来帮忙做饭”“这栋楼曾经……现在经过改造……”“你看这些花花草草长得多好,都是一楼的大爷自己种的”“这个小亭子,居民有啥不满意都可以来这说说”……

  那次采访,原本觉得一小时就能搞定,最终一直到下午才结束。不是因为我的问题多,而是冷晓燕做了太多太多事,每一件都值得去看一看。

  “我们这个社区老人多,看着老人们吃喝住行都不那么方便,我就着急,我就想为老百姓做点事,实实在在的,让他们伸手就能吃上饭,水管坏了就能有人修。”

  真的是实实在在的话。那次稿子我写得也很顺手。

  又几年,我再次采访冷晓燕。这次见面,她刚刚从北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回来。谈起在天安门广场的经历,她很激动。能够近距离聆听总书记讲话,她觉得很幸福。她说,这也更坚定了她要为群众服务一生的信念。

  她告诉我,她一直都记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基层工作者的心声,守江山就是守人民的心,而守住人民的心,就需要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

  两次采访,时隔几年,我依然能看到冷晓燕身上不变的初心。当时,她已经在大海阳社区工作19年了。19年里,她的民情记录本攒了22本,搜集解决群众问题1万多个。她想了很多办法,她也不怕困难。面对大海阳社区的实际难题,她到处取经,创新治理办法。她借助“外力”,主动出击:“附近没有,就出去找、上门请。”她用为民真心“敲开”了多家单位大门,创建了很多个“第一”,一起携手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后来,我采写的稿件《“燕儿”的初心》获得了山东新闻奖一等奖。但我知道,这份荣誉并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冷晓燕和千千万万像她一样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党员干部。

  作为一名记者,我能做的就是用笔记录下这些感动,让更多人看到,在烟台甚至更广阔的大地上,有无数像冷晓燕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正用“心”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最美篇章。

  我在日喀则援藏那一年

  YMG全媒体记者 何晓波

  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受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委派,我和来自大众报业集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的两名记者,一行3人在省委宣传部援藏领导的带领下,一同前往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报社,开启了为期一年零三个月的新闻援藏工作。

  这段回忆里不仅仅有连绵的雪域风光和热情善良的藏族同胞,还有“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无数援藏工作者,以及藏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探索“全媒体”改革,“传帮带”不遗余力

  作为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实行“全媒体采访报道”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2008年开始在纸媒、音频、视频及网络终端方面,探索媒体融合的路径。正因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我这次援藏工作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在日喀则市委宣传部主导下,探索日喀则市报社、电视台、电台等媒体融合改革的做法。我们山东来的这批新闻援藏记者被分配到日喀则报社,与同事们一起开展新闻采访工作,同时进行新媒体改革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20天的环境适应训练后,我开始对日喀则市珠峰文化旅游节活动进行采访报道。

  藏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堆谐、锅庄、璇子、面具藏戏等等,让我沉醉在雪域异乡街头,忘却了每天因缺氧而夜间头疼半梦半醒不能安眠;忘却了上下楼梯状如耄耋老者缓步而行;忘却了因高原干寒恶劣的环境导致的鼻子每天都渗血结痂等不适。

  接下来,我们积极为日喀则报社的发展出谋划策,忍受着高原缺氧的环境,极力争取在短时间内走遍日喀则:有夜宿海拔4600米牧区遭遇严重高反;有深入珠穆朗玛峰海拔6500米腹地雪域生态环境保护;有亚东边境帕里高原爱国牦牛的故事……除了日常的采写稿件,我们其余工作时间都用来帮助日喀则报进行采编培训。我先后就“社会新闻的采写”“记者的人文情怀”等新闻业务知识进行了专题授课。

  搭建媒体爱心平台,跨越山海万里救援

  2018年4月下旬,我在聂拉木县采访时,通过援藏的烟台医生发现一名身患重度先心病的小学生阿旺加参,因为父亲在地震中失联,母亲改嫁,孩子跟随年迈的姥姥生活。由于他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面临生命危险,又没有可以帮助他的亲人。

  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决定通过媒体的力量来帮助这个孩子完成手术,恢复健康。从5月中旬开始到6月下旬,我先后采写了近20篇报道,呼吁社会各界帮助孩子。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旗下媒体《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大小新闻、水母网等的支持下,完成了“万里爱心救援”系列报道,搭建社会爱心桥梁,为阿旺加参筹集了11万元医疗手术费,成功进行了心脏治疗手术,让这个藏族小男孩恢复了健康,返回聂拉木县完成学业。

  2018年8月,我带着救助阿旺加参的故事赴北京参加中宣部第五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获得全国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的荣誉。

  一年多的新闻援藏工作虽然短暂,但能通过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为“民族大团结、藏汉一家亲”贡献力量,讲好西藏故事、烟台故事,我感到非常自豪……

初审:李里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