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烟台“果业革命”撬动苹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胶东在线  2020-06-24 19:33:04
A+A- |举报纠错

  胶东在线6月24日讯 201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实施苹果产业更新升级三年行动,有着150年种植历史、连续11年创中国果业第一品牌的烟台苹果,继上世纪80年代末品种革命后,再次拉开“果业革命”的大幕,掀起了振兴发展、再创辉煌的大潮。各主产县市区把苹果作为撬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支点,强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聚焦优布局、优结构、优链条,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抢占国际国内苹果产业发展制高点,涌现出很多先进典型,形成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为全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板示范。

  琅琊岭:“中国好苹果”大赛金奖获得者

  在莱州,提起朱桥镇由家村的“琅琊岭”,都能想起一句“琅琊岭上有三宝,荠荠菜、茅根草、火镰石头不用找”的顺口溜,这是当年琅琊岭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土地贫瘠、沟壑纵横,遍布杂草和乱石,种地难成为困扰全村几代人的难题。整地改土、挖池蓄水、修建梯田,勤劳奋进的琅琊岭人战天斗地,把瘠土薄壤的丘陵改造成一片片高规格的良田,谱写了一曲“琅琊岭上无冬天,冰冻三尺照样干,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的热血赞歌。如今,琅琊岭上有了新“三宝”:苹果、鸭蛋、黑猪跑,昔日的荒山岭已发展成为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

  摘下了纸果袋,结出了金苹果。2019年11月,在陕西杨凌举办的“中国好苹果”大赛总决赛中,琅琊岭苹果一举拿下免套袋组金奖和最具价值生态果品奖2项大奖,成为比赛中最大的赢家。是什么让琅琊岭苹果在这个覆盖全国十大苹果产区、涉及近百万果农的大赛中脱颖而出?答案就在免套袋栽培技术上。苹果种植中的套袋环节是“重头戏”,仅套袋一项工序的花费就占到了种植成本的40%。针对这一问题,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指导下,琅琊岭开展了为期3年的无袋栽培试验,形成了最适宜琅琊岭气候土壤特点的免套袋栽培技术,每亩节约人工及纸袋、反光膜等成本8000元,产量增加20%以上,苹果的糖度提高4度左右、芳香类物质含量增加10%以上。苹果品质的提升带来了效益的提高,单价比普通苹果高出至少三成。

  果树减少了,收入却增加了。在琅琊岭苹果园中,150亩矮砧种植示范园和100亩多品种试验园,是他们的“样板果园”。这两个曾经“年迈”的果园,通过老旧果园更新改造获得“新生”。矮砧种植示范园曾是一片郁闭果园,通过“隔行去行”去掉800多棵果树,行距由3米增加至4米,采用宽行密植模式栽培,通风透光性明显改善,树体光合积累增加,果园产量提高20%,“全红果”比例由40%增加至80%,收益增加30%。多品种试验园利用“高接换头”“剪大枝”等技术,将“老嘎啦”全部改良为“烟富8”品种,产量提高15%—20%,一等果率提高10%以上。

  种养一体化,鸭子“管”苹果。免套袋苹果给琅琊岭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如何在不套袋的情况下进行病虫害防治,成为摆在面前的新难题。他们通过探索种养一体、生态治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琅琊岭果园有一群特殊的“管理者”——鸭子,每只鸭子的成本在5元左右,它们以野草、草根、落果为食,对果树不会造成损害,产生的鸭粪为碱性,可以中和果园的酸性土壤。“鸭管家”的到来对病虫害防治和改善果园生态起到了大作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病虫果率仅有1%左右。一只鸭子平均一年可产蛋接近300个,万余只鸭子仅卖鸭蛋又能增加收益400余万元。在养鸭获得成功后,琅琊岭开启了“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新模式,养猪也获得了成功。通过残次果、苹果渣替代粗饲料喂猪,猪粪便同时又为苹果生长提供有机肥料,每年可出栏黑猪1000多头,为琅琊岭带来收入超过800万元。

  种友公司:多品种苹果示范园探索者

  在招远,种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苹果多品种系列展示和栽培示范园,每年从7月下旬到12月上旬,果园品种各异、颜色不一的苹果高挂枝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示范园内苹果品种达到60多个,包括珊夏、华硕等红色果系,静香、瑞雪等黄色果系,岱绿、王林等绿色果系,实现了“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全覆盖,凡是市面上有的品种在种友基本都可以找到,成为优质苹果品种的展览园。

  摇钱果成烫山芋,“苹果村”砍倒了苹果树。种友公司所在的招远市蚕庄镇彦后村,90年代末依靠种植红富士苹果,村里诞生了一批“万元户”,红富士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果”,彦后村也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苹果村”。村里苹果园富士品种占到95%以上,近些年由于果园树龄老化、郁闭严重,果品质量难以保证,加之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村里种植的富士苹果价格越卖越低,甚至有时为了不烂在地里,不得不按“次果”价格抛售。村里很多果农见没什么盼头,纷纷砍掉种植了多年的果树,改种起葡萄、樱桃等果树。种友公司也是入不敷出、连年亏损,最多时一年亏损接近百万元,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口。

  有了新品种,多了新市场。种友公司通过考察,发现市场对非富士品种苹果的需求逐年增加,很多小众品种在销售旺季往往“一果难求”,利润十分可观。身处困境的种友看到了一丝曙光,率先踏上了优质苹果品种的更新之路。苹果品种更新的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对技术和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跑市场、进高校、下果园,从日本引进静香、信浓甜等国内稀有品种开展种植试验,从河南、陕西、泰安等地引进鲁丽、华硕等优系品种,并与山东果科所、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培育自有新品种,种友公司押上“身家性命”建起了多品种示范果园。历经100多次栽培试验和300多次品质评价,最先挂果的20余种苹果收益开始显现:全国十几个省份的客商慕名而来,各品种苹果平均售价能达到6—8元/个、最高达到10元/个,每亩净利润超过3万元,相当于之前10亩富士果园在盛果期的利润,预计今年挂果的新品种每亩利润将超过10万元。尝到甜头的种友立即扩建了栽培示范园,加大品种引进和培育力度,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果园品种第二轮更新。

  伐了老龄树,旺了老果园。依靠品种更新“重获新生”的种友公司,正通过老旧果园改造踏上新的征程。过去果园以乔砧密植为主,多数果树树龄超过15年、有的甚至超过了20年,由于树龄老化、郁闭严重,造成通风光照不良、树冠内膛空虚、抗逆能力减弱,陷入了低产低质低效的发展瓶颈。市里推行老旧果园更新改造为种友公司带来了新的契机,他们通过“隔行去行”“隔株去株”等方式,砍掉了近一半果树,但改造后的收效明显:机械化率明显提高,就套袋一项工序而言,原本需要9个人、1天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需要1个人、半天就可全部完成,每亩节约成本800—1000元;果品质量明显提高,甜度平均提高6度、最高提高10度,着色度提高1倍以上;市场收益明显提高,单棵果树产量增加20%,总收入提高近30%。

  绿杰公司:国内饮品醋行业标准制定者

  龙口市有家企业,不仅种出了有机苹果,还“种出”了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液态苹果”,这就是绿杰公司生产的苹果醋。绿杰公司通过“以二带一促三”的产业升级,以苹果醋“酵”响品牌、打开市场,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成为国内饮品醋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市场上每10瓶苹果醋、就有1瓶产自绿杰。

  1000亩生态基地,年产5000吨优质苹果。果醋好不好,关键在原料。为保证果醋的口感和品质,绿杰在精选万亩优质果园作为原料基地的基础上,自主打造了1000亩生态苹果示范园,种植了45000棵果香馥郁、甜度较高、适宜深度加工的特色品种“龙富短枝”“宫崎短枝”,较一般品种苹果出汁率提高30%、甜度增加3—4度。果园坚持自动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管理,全套引进先进的水肥控制系统,可节水60%、节肥30%、节省人工70%,种植成本减少50%以上;配合果园生草、沼渣沼液有机肥等生物防治技术,自然生杂草可在枯草期全部粉碎,增加土壤有机质,形成了适宜苹果生长的果园小气候。

  18道工艺监测,360天后熟陈酿。在绿杰看来,“要做苹果醋就要做让老百姓放心的良心醋,绝不能为了利益去生产勾兑货”。从鲜果采摘到自动包装,一瓶绿杰果醋要历经清洗榨汁、苹果酒发酵、原醋发酵等18道关卡考验。为增加果醋区分度,绿杰练就了二次发酵的“独门绝技”:采用自主筛选培育的专属醋酸菌种,运用先进的细胞固定化液态发酵技术发酵原醋,通过精确控制时间和温度,果醋转酸率可提高5%以上,发酵时间缩短50%,经过二次发酵的原醋酸味纯净,苹果中多数营养成分可以保留下来。原醋再经历360天的后熟陈酿后才可以进行调配,保证了绿杰苹果醋果香格外浓郁,口感更加绵柔醇香,确保呈现给消费者的是最高品质、最高营养价值的精品。

  身价“发酵”6倍,销售突破1.7亿元。经过多年发展,绿杰已拥有3万吨苹果原醋发酵站,5条世界一流的全自动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突破10万吨。立足于苹果醋,绿杰开始自主研发生产苹果酵素、苹果醋粉等产品,苹果附加值可提高6倍以上。目前正与江南大学、济南果品研究院等合作进行益生菌发酵饮料等产品研发。市场是苹果产业的最后一环,也是提高附加值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扩展高端市场,绿杰在上海、南宁等大中城市建立分公司10家、设立体验店5个,先后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10多个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线上销售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7亿元。

  大户陈家村:“智慧果园”创新者

  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依靠“苹果+大数据”现代果业管理新模式,打造“智慧果园”,种植“数字苹果”,把昔日一穷二白的“山旮旯”变为了果农发家致富的“生金地”。

  水源是农业的命脉。大户陈家村山耩连片,灌溉水源少,土壤肥力差,“三年一大旱、月月地结干”,种出的苹果产量低、品质差,根本卖不上价。为解决水肥浇灌的难题,大户陈家村从以色列引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建设了省内规模最大、与省平台联网最早的“物联网+”管理平台,打造了1500亩“精准感知、自动决策、智能控制”的现代化果园,昔日的山岭薄地,摇身一变成为智能化生产管理的“科技高地”。

  依托“土壤墒情监测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系统,在地下铺设覆盖全园的管网系统和智能芯片,在每棵果树下埋有微型喷头,系统通过综合分析土壤情况自动滴灌,使水肥相融后把水分养分定时定量、按比例直接提供给作物,精确控制、提升效率、避免浪费,较传统灌溉模式节水60%、节肥30%,每亩产量提高10%以上、收益增加5000元左右。研发集农业生产、智能室温、农业气象为一体的“安全农业云”系统,全天候监测田间地头的气温、湿度、雨量、风向、风速等数据等指标,果农通过手机足不出户就能查看到果园情况、掌握相关数据,只需一部手机或是一台电脑就能操作土壤检测、施肥浇水、果品销售等过程,实现了“坐在家里种苹果”。系统平台还能把种植、管理、销售等环节打通串联、形成网络,客户订购后可以对苹果种植、采摘、冷藏、包装、运输等环节实时跟踪,相关数据会在平台全程展示,实现从果园到餐桌全链条式的质量控制,赢得了客户信赖。2019年,大户陈家村的苹果全部被深圳百果园等大型企业订购,售价高出市场价格50%以上。

  小草沟村:苹果苗木繁育引领者

  小草沟村坐落于莱州市郭家店镇,是一个仅有256户660名村民的小村,但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70年代末还要吃国家返销粮的“小山村”,却孕育了苹果苗木繁育的“大产业”:年出圃苗木300万株、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翻了7番;苗木远销21个省份,山西、陕西等苹果种植大省80%的果树苗木从这里发芽;成为国家级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国家优质苗木繁育基地,被称为“中国苗木第一村”。

  只要长苹果的地方,就有小草沟苗木。小草沟拥有优质苹果砧木品种120多个,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种质资源库,繁育的苗木在全国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万亩,覆盖国内所有苹果产区。很难想象,如今这片生机盎然的培新热土,30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小草沟村人开山治水、披荆斩棘,动用了14万公斤炸药,凿秃了500条钢钎,挖空了93万方土石,建成了7个扬水站、5个蓄水池、7口大眼井,耗时8年愣是在一望无垠的山岭地栽满了苹果,成就了“荒山长苹果”的奇迹。如今,村民的生活改变了,但小草沟精神没有变:“别人家有的,咱家都得有,别人家没有的,咱就自己种出来”。靠着这股子倔劲,小草沟在全国首家建立起苹果无病毒苗木母本园和采穗园,专注于苹果苗木繁育和脱毒等技术研究。“好的法子就去学”,国外60年代就运用组培技术批量生产苗木,而国内一直沿用海棠种子压条繁育的“笨”办法,小草沟人四赴欧洲,多次到美国、日本拜师学艺,在国内率先建成苗木繁育组培室,一改国产苗木出圃慢、一致性差、成活率低的状况,最快1月成苗、2年出圃、成活率达到90%以上。“好的苗子就去引”,从意大利、英国等引进多个砧木新品种,尝试与不同品种进行嫁接,可将6—8年的换苗期压缩至3年以内,5米以上的树形矮化至2—3米,有效节约土地40%,增产50%左右。“好的品种就去种”,创新培育首富1—3号、太红嘎啦等9个独有品种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烟富3号”,在2018年国内最高级别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杨凌农高成果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展示奖”,“小草牌”苗木连续3届在农高会上获得“最受农民喜爱的苹果苗木”。

  谁说5月底不能种苹果?苹果种植期素有“金三银四”之说,过了4月因苗木发芽,栽种后很难成活。因此每年3、4月份,大量苹果苗木集中涌入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而4月过后又有价无市,“火不过俩月,五月就打烊”成为苗木企业的通病。而对于种植大户来说,往往苗木栽培的时间久、战线长,集中出圃的苗木并不能满足长线需要,后期即使出价再高也是“一苗难求”。小草沟村通过探索发现,湿度是影响苗木贮藏时间的关键。为延长保鲜时间,小草沟村投资建设8000吨级苗木保鲜库和3000平米苗木分级包装车间,通过合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成功将栽植时间推迟2个月左右,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不仅拉长了销售高峰期,还为农户种植争取了宝贵时间,苗木价格比早期提高30%以上。今年莱州市金城镇刘家村因土地整理耽误了苹果种植,在普通苗木无法栽植的情况下,5月的最后一天成功种植了小草沟活性良好的种苗,一解全村的燃眉之急,让“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俗语成为了过去。

  小山村引来了大院士。束怀瑞是苹果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果树研究近70年,被誉为“中国苹果栽培第一人”。2019年,一则消息引起了业内轰动:束怀瑞院士将带领团队开展苗木繁育研究,把院士工作站落户在小草沟。是什么吸引了这位果树界的泰斗级人物?这个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小草沟人心里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在国内最早从事苗木繁育,建有1600亩专业苗木基地,掌握各类型无毒优质大苗、矮化自根砧苗木、茎源根系乔砧苗木等繁育试验的全套核心技术,为苗木繁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拥有国内最前沿的苗木脱毒工艺,组织培养室全程无菌化处理,每棵幼苗出圃前都一次性脱去制约果树优质高产的7大病毒,脱毒率达到100%,为苗木繁育研究奠定了雄厚的技术积累。束怀瑞院士工作站的落户,为小草沟开展苗木繁育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工作站带来了3项研究课题,同时吸引了很多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专业人才到这里研究试验,承担的科研课题超过20个。

  上述五个案例,是从不同侧面选取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他们在探索实践中,各有其独到之处和创新之举,都值得学习借鉴。更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不同发展模式上的共性特征,那就是注重创新发展。系统剖析他们的“创新密码”,以期为全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启示和有益借鉴。科技创新是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苹果产业转型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出路也在科技创新。琅琊岭、大户陈家、绿杰等之所以能够快速膨胀发展,正是得益于在宽行密植、免套袋栽培、原醋“二次发酵”、“物联网+”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应把科技创新作为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激发新动能,增创新优势,靠科技为苹果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品种创新是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品种是苹果产业的“芯片”,没有优良品种,也就难有优质苹果。小草沟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苹果苗木繁育领域,才成就了我国最丰富苹果苗木种质资源库的美名;种友在种植富士苹果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果断发展多品种栽培,实现了扭亏为赢、转型发展。从青香蕉、国光、金帅、嘎啦再到红富士,每一次品种上的突破,都是烟台苹果的一次跨越式发展。应高度关注我市苹果品种单一问题,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快研发苹果新品种、新砧木,实现从“一枝独大”到“百花齐放”的转变。产品创新是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增值砝码”。苹果产业“接二连三”,释放的是乘数效应、倍增效应。苹果醋只是苹果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就让绿杰公司的苹果价值提高了6倍,短短10年间成为掌握行业标准的果业翘楚。应在苹果的多次转化增值上下功夫,调整优化产品产能,挖掘产业增值潜能,实现产品种类由少到多、层次由粗到精、附加值由低到高,打造全业态的全产业链,拓展苹果产业发展空间。品牌创新是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航标”。“酒香也怕巷子深”,抓好烟台苹果的品牌运营管理创新至关重要。琅琊岭荣膺“中国好苹果”大赛金奖,放大了“烟台苹果”的品牌效应;小草沟苗木的声名远扬,让“烟台苹果”更加熠熠生辉。应在“烟台苹果”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下,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形成一批“繁星拱月”的产地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全面提升烟台苹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共烟台市委政研室)

[ 责任编辑: 马晨阳 ]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评论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胶东头条客户端   简介:提供烟台新闻、国内国际报道、便民信息、网上民声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新闻爆料

爆料热线电话:8200999
中国电信提供技术支持
网友交流QQ群:41885496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