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5月29日讯(通讯员 董士杰)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是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抵御灾害能力的一项有力措施,对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
2019年机构改革后,芝罘区全区共确定了南山公园、毓璜顶公园、文化广场、芝罘区体育场、大润发绿地广场、塔山公园、旅游大世界广场、滨海广场、芝罘岛大疃广场和西炮台公园等10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芝罘区作为烟台市核心城区,人员相对密集,10处应急避难场所不能较好满足在重大突发事件后居民的应急避难需求。2019年,芝罘区应急管理局发动13个街道(园区),根据辖区内居民人口分布、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停车场等空旷场地分布与人群疏散需要,进行了合理规划,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中四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确定了179处符合临时避难条件的场所,作为灾难来临时的临时应急避难场所,统一制作安装了180余块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牌,并登记建档纳入本辖区的应急避难场所管理。
2019年5月,芝罘区应急管理局集中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和应急演练活动,共设置集中宣传点130余个,发放防灾减灾宣传图册7万余份,制作各类宣传展板90余块,播放防灾减灾公益广告800余次,发布公益短信、微信120条。全区69所学校和各行业企业分别组织开展以预防地震、火灾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疏散演练80余次,参演人员近7万余人。
持续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2020年,芝罘区应急管理局又持续完善了我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一是对10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逐一进行现场检查。二是将芝罘区体育场、南山公园、塔山公园、西炮台公园和大疃广场按照三类应急避难场所进一步完善相关功能,并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中三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制作了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并在图中详细标注了功能区分布位置,现场划分了应急指挥、应急篷宿、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厕所、应急垃圾存放、应急医疗救护等应急避难功能区位置。芝罘区应急管理局为在重大突发事件后,能够更迅速、更有序地安置疏散避难人员,还加设了应急指挥区,并统一制作安装了标志标识。三是区应急管理局起草编制了《芝罘区应急避难场所启动预案》,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启用程序、领导指挥机构、相关部门单位任务分工和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管理、应急演练等职责。同时分别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疏散方案》,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启用后,避难场所管理单位、区直部门、属地街道、周边社区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确保关键时刻拿的出、用得上。
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芝罘区应急管理局将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大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