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豪我来了!牟平中医院援鄂医生在汉阳方舱医院工作纪实

来源:胶东在线  2020-02-20 14:58:48
A+A- |举报纠错
牟平区中医医院于孟泉赴援武汉医生于孟泉抗疫一线工作纪实 (1)
牟平区中医医院于孟泉医生赴援武汉抗疫一线工作纪实

  胶东在线2月20日讯(记者 王向荣 通讯员 李文健 刘丽)“当真正走进医疗舱,走近武汉的新冠肺炎患者,我深知我来对了。好男儿当一身戎装,身为一个医务工作者,这身白衣是我的战甲,此刻我无比自豪。”——于孟泉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经过多天的训练和准备,2月14日下午,牟平区中医医院呼吸病科医师于孟泉赴援武汉抗击疫情后首次进入汉阳方舱。入舱前,于孟泉凭借着在医院急诊科、呼吸病科、心血管病科等科室轮转经验以及培训阶段出色的表现,被任命为第三医疗小组B组组长,接到命令于当日下午14:30分,带队出发。

  十小时苦战,意志时刻接受磨炼

  “虽然是下午4点才进舱,要在舱内工作6个小时,但我们需要提前一个多小时进行准备,穿戴隔离装备的每个细节我们都要万分注意,不能有一点皮肤暴露在空气中。出舱时因为携带病毒,消毒过程要更加复杂,每脱一件衣服,就要消毒一次,光是手部消毒就做了20多次,双手在消毒水的刺激下又红又肿。还需要用酒精擦拭口腔、耳洞、鼻孔,刺激皮肤火辣辣的疼。”于孟泉解释道。

牟平区中医医院于孟泉赴援武汉医生于孟泉抗疫一线工作纪实 (3)
牟平区中医医院于孟泉医生赴援武汉抗疫一线工作纪实

  于孟泉说,虽然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但在舱内工作的强度还是大于预期。入舱一段时间后,就能明显感觉到护目镜、头套、口罩处以及衣服连接各处的勒痛感,贴身衣物很快湿透,身上密不透气,像是被放在了蒸笼里。作为小组长,于孟泉还负责组内的协调和组间的交接工作,治疗、转送危重患者,并主动担负起人数最多的区域。于孟泉与一名护士负责管理120名患者,实时检测、记录患者各项信息,负责给患者送药、治疗等,舱内的6个小时,几乎没有一刻是能坐下的。为了防止护目镜和眼镜都起雾遮挡视野,于孟泉只能摘下眼镜工作。600多度的近视,给他带来了明显的不适应感,眼前朦朦胧胧,查看患者指标、录入信息时,都要贴得很近。

  当回到住处,已是次日凌晨,4个小时的准备工作和6个小时的舱内工作,让于孟泉十分疲惫。出汗、闷热、勒痛、模糊,是他最直观的感受;10个小时的不吃不喝,无法休息和上厕所,让他体力透支。但在昏昏睡去前,让于孟泉感受到的,始终是满足感。

  担医者使命,医患始终并肩一线

  于孟泉说,当他走进医疗舱时,很多患者都等在了入口处,嘴里说着些什么。不过由于不懂方言,又着急将带进去的物资存放妥当,于孟泉没有听清。整理好物资后,一位懂武汉方言的同事说,刚刚患者对他们说的都是“谢谢”“加油”“你们辛苦了”,再看到那些虽然病魔缠身却依旧乐观、热情的武汉患者,于孟泉被深深震撼到,也更加坚定了要与他们站在一起的信念,这是一种使命感。

牟平区中医医院于孟泉赴援武汉医生于孟泉抗疫一线工作纪实 (2)
牟平区中医医院于孟泉医生赴援武汉抗疫一线工作纪实

  “我没有从他们身上看到沮丧、悲痛这样的负面情绪,反而主动要给我们拍照片,加我们的微信好友,在舱内的照片,都是他们给我们拍下的。晚饭后不少患者一起跳起了广场舞,这里不像是一个病区,而更像是小区里的街坊邻居,大家相互鼓励,一起与病魔抗争。”于孟泉说,“他们会询问自己的身体状况,会表示信任我们,甚至是微笑地鼓励我们要有信心。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新的认识:不应只是课本上的知识,我们工作的对象也不应是疾病,而是身患疾病、富有感情的人,我们要始终与患者站在同一立场,互相信任、互相倚靠,通过医疗技术和人文关怀,降低治疗过程的痛苦,让患者早日康复。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医者,我愿意为之奋斗终身。”

[ 责任编辑: 王向荣 ]
新闻爆料:QQ群 41885496  热线 8200999

相关新闻
下载烟海e家
评论

映像胶东更多
视听中心更多

烟海e家   简介:提供新闻资讯、党务政务、民生服务、身边互动等服务。

烟台公交客户端   简介:随时随地查询公交运行位置,到点准时来接你,等车不再干着急。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