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消息(通讯员 姜景阳 实习编辑 单煜媛)10月31日至11月1日,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基地“启成”系列经验交流活动在烟台一中正式启幕。

全国及全省知名学科专家、各地市教研员与骨干教师、山东省高中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坊成员等300余名历史教育界同仁齐聚港城烟台,对话未来,共绘蓝图。本次大会以学科长远发展为导向,以历史教学提质增效为核心,探寻数智技术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结合的新路径,擘画历史教育新篇章。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山东省普通高中教指委(历史)主任委员姬晓灿博士,齐鲁师范学院教授齐健,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管锡基、副院长翟雷厚,烟台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李金波等领导出席活动。
省——市——校三级联动合力“启成”

烟台一中副校长林兵主持开幕式

烟台市教科院院长管锡基代表烟台市教科院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管院长指出,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省教科院指导下,烟台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建成多所省、市级学科基地与特色高中,高考成绩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烟台一中作为高中教育的排头兵,以“科学素养、人文情怀、扬长发展、社会责任”为育人方向,教育教学质量位列山东省前茅。本次历史学科“启成”活动落地烟台,既是对烟台教育与教研工作的厚爱与肯定,也是对烟台一中历史学科基地建设的指导与鞭策。他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与全省专家同仁携手,共同打造高中学科教研的“新高地”、教学成果孵化的“新沃土”、师生成长的“新引擎”,为各地市、各学校搭建同频共振、合作共赢的广阔平台。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姬晓灿博士在发言中指出,学科基地建设的初衷,在于顺应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趋势,推动全省高中教育从“千人一面”走向“百花齐放”,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她回顾“启成”系列活动自2023年启动以来,通过成果展示、资源共享与同题共答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基地校之间的深度交流,并将优质内容录播推广、汇编成册,切实发挥了辐射引领作用。展望未来,她提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各基地校要明确发展定位、强化研究意识、提升成果总结与转化能力,持续深化“深立、细立、实立”建设,着力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等,希望各基地校更新理念、科学管理、突出特色、深化联动,真正践行“启在示范,成在榜样”的宗旨,并祝愿全体与会者在此次活动中学有所获、不虚此行。

烟台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李金波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向莅临活动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全省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李校长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概况,重点分享了历史学科的建设成果:依托省、市教科院的专业引领与赋能,经过持续探索与实践,学校历史教研组逐步凝练形成了“高立意、深逻辑、多启发、有收获”的鲜明教学特色,凭借扎实的教研实力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中屡获佳绩,有效彰显了学科基地的示范辐射与引领带动作用。李校长表示,本次“启成”活动为历史教育发展树立了新坐标,也为一线教学实践注入了新动力。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坚守育人初心,深耕“以史育人、以史铸魂”的沃土,让“启成”精神成为历史教育的鲜明底色,让历史教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坚实根基,助力更多学子在历史滋养中明方向、修品德、强本领!
起而行之——六所基地校经验成果交流
济宁市第一中学、泰山中学、潍坊中学、东阿县第一中学、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烟台一中等六所历史学科基地校代表依次登台发言,介绍各自学校特色学科建设情况。

济宁一中聚焦“三链驱动”,打造出“融创·赋能·共生”的课程新范本

泰山中学深耕人文沃土,践行着“以‘文’化人,以‘史’润心”的育人理念

潍坊中学聚焦核心素养,以创新教研机制实现精准培养

东阿一中立足黄河文化,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双星四生”课堂

平阴实验高中依托数智赋能,构建起“教-学-评”一体化新生态

烟台一中通过“一体两翼三联动”模式,内外兼修,夯实了学生的素养根基
齐鲁师范学院齐健教授在点评中对各基地校的成果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齐教授指出,学科基地建设的核心在于形成“个性化特色”,充分肯定了各校在此方面的努力:济宁一中从工作模式中塑造特色品牌,泰山中学于育人细节中凝练文化气质,潍坊中学扎实深耕课堂教学,东阿一中在物化成果方面表现突出,平阴实验高中着力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烟台一中聚焦于历史思维能力的根本性培养。

齐教授进一步强调,未来各基地校应继续立足本校实际,持续深化特色建设,在专长领域精耕细作,逐步打造具有辨识度与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实现从“有特色”到“创品牌”的跨越。
理论先导——专家启智,思路领航

齐健教授带来了题为《深度学习:理解与探索——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的专题讲座。齐教授围绕“深度学习”这一核心理念,从三大维度展开系统阐述:“必要的辨析”——厘清深度教学的核心内涵;“回归本质意义”——阐释其理论根基与教育价值;“叩问实践”——探索教学落地的具体路径。讲座不仅深入解析了深度教学的概念特征,更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策略与实践指引。通过丰富课例的展示,齐教授启发教师重新审视教学方式,推动高中历史课堂向更具创新性、情境化与生命力的方向迈进。
智绘“繁荣与危机”——AI赋能下的明清历史课例展示

烟台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杨文卿主持活动
来自四所基地校的教师代表围绕“繁荣与危机”这一大单元主题,开展了AI赋能的课例展示。

乳山二中于鹏课例《鼎革与定型:明清大一统格局的巩固》

东阿一中张福斌课例《繁荣与桎梏:从烟台经济看明清社会》

济宁一中窦琳琳课例《繁荣与困境:明清文化的再透视》

烟台一中许燕文课例《挑战与应对:全球视野下的帝国困局》
四节课例充分运用AI工具实现数智赋能,从政治体制、地域经济、文化思潮与全球互鉴等多维视角,共同构建出具有整体性、关联性与纵深性的教学实践体系,展现了历史课堂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深度与新意。


李丽与刘庆亮两位专家对四节展示课例作了专业点评
他们紧扣“大单元教学”与“数智赋能”两大维度,既充分肯定了课例在史料甄选与运用、学科大概念的提炼与贯通,以及核心素养的有机落实等方面的突出亮点,也中肯地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的方向:教师应注重课堂节奏的收放自如,围绕单元主线设计富有逻辑层次的“问题链”,推动数智赋能从技术应用走向常态化、精准化、深层化的教学融合。他们期望,未来的历史课堂能在数智技术的支撑下,进一步凸显思维品质、焕发生动气韵、深化情境浸润,实现育人有深度、课堂有生命。
专家引领,智启未来——人工智能赋能高中历史教学

济南市教研员边海长主持活动

教育部国培专家陈子斌带来以“人工智能赋能历史教学”为主题的专场讲座
整场讲座围绕三大维度展开: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发展、AI赋能历史教学的策略与具体应用场景。陈教授以深入浅出、诙谐生动的语言,将复杂技术通俗化,为教师介绍了多类实用AI工具,不仅解决日常教学中的技术难题,更引导大家展开深度思考。

他系统演示了AI在历史材料检索、资源整合、教学设计、课件生成、互动游戏创设乃至“历史人物”数字复活等方面的应用,极大拓展了历史课堂的边界与可能。陈教授强调,技术正深刻重塑人类的思维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有力推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总结展望——坚守育人本位,深化融创路径

山东省教科院姬晓灿博士为本次活动做总结发言
姬博士以四个维度系统梳理活动的成果:理论引领与教育高度、实践探索与育人生态、数智赋能与科技应用、教师成长与未来展望。
她指出,本次活动体现出四重价值:理论引领有高度,推动历史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实践探索有厚度,注重情境建构与融创共生,拓展育人边界;数智赋能有效度,为人文课堂插上科技翅膀,更好地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成长有温度,助力教师实现从“经师”到“人师”的跨越。

面向未来,她提出三点希望。坚守育人本位: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模式如何创新,教育的终极产品始终是“人的发展”,一切教学设计都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深化融创路径:推动数智技术、地域文化与学科大概念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校本特色的历史教学创新之路。构建成长共同体:鼓励基地校发挥“孵化器”作用,全省历史教师共建学习、研究、实践的发展共同体,携手进步,共创教育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