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量尺巧解“花园争夺战” | 握手“烟”和·调解止争
胶东在线消息 老吴七十有余,和老邱比邻而居多年,两家人曾在十几年前因后院种树砍树等一系列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后经村上和镇政府调解,矛盾才得以消停。
转眼间来到今年二月份,两家人又因为门口的花园围栏吵起来了。老吴觉得老邱家的小花园不断拓宽外墙的道路,影响到了自己和其他邻居们的车辆出行,要到法院起诉要求老邱排除妨害,将道路恢复原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们家真霸道啊,花园围栏不仅仅用砖和水泥砌起来,还砌那么宽!”
本来只是私下里抱怨两句,老吴的一句话让邻里矛盾瞬间升级,两家各自放“狠话”导致误会更深,矛盾加重,上演了一场特殊的“花园争夺战”。
“哪怕今天调了,改天只怕还会翻旧账。”
听村支书说,村里这种邻里纠纷很普遍,比如谁又占了谁家的地,谁家的鸡把邻居种的菜啄了之类的小事,处理起来让人筋疲力尽。
对于村里反馈的信息,我们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自己家的宅基地边界自己清楚,你说说看小花园哪里超出范围了,你故意找茬!”
“这写的清清楚楚,你自己看看超没超!”
尺子一拉,数据说话。
一番忙碌后,测量结果显示老邱家房屋没有超出合法宅基地范围,但走访街坊邻居发现,这个小花园确实有些影响到大家出行。

我依据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向双方耐心解释宅基地划分的标准和原则。但双方仍态度强硬、各不退让。

第一次调解受阻后,我和“法润芝阳”诉调对接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复盘案件矛盾点,细致分析双方当事人心中怨结所在,联系了工作片片长和双方的共同好友再次上门。

“要不我出围栏维修的钱,老邱你重砌一下,大家过来过去的也方便嘛。”村支书率先开口。
“你们就是向着他是不是,谁知道哪天我有事儿找你们你们能不能这么上心。”
听到老邱这么说,我明白他心里还是有气。
“老邱啊,这个你放心,你有事儿找我我也二话不说到你家里帮你解决问题,但今天这件事儿确实是你的不对,咱可不能混为一谈。”
“法润芝阳”工作人员说完,老邱不说话了。
我们又依照村规民约,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入情、入理、入法地做双方的工作,最终合力促成双方和解,老邱同意立即整改门侧的绿化台,做到不影响邻居们车辆通行。
六尺巷常讲常新,把法讲明、把理说透,自然会赢得群众的认可,法治温度就藏在每一个“和谐六尺巷”的故事里。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调解的背后,是公理、是正义、更有人间温情。调解赠与我的,不只是这份工作的成就感,还有大家眼里的光。每一个调解故事的背后,都有一双发光的眼睛,可能是悔恨懊悔,也可能是如释重负、百感交集。
我也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伙伴选择耕耘调解一线,千千万万双发光的眼睛汇聚起来,在黑夜里会愈发明亮。
农村邻里纠纷调解小贴士:
要讲公正。农村地区的邻里纠纷往往涉及家庭、宗族威望等问题,因此双方当事人更渴望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偏见和歧视,必须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倾听当事人的诉求。
要有底气。底气来源于知识储备。碰到不会的多问,遇到不懂的多学,要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以及调解经验和技巧。懂得多了,才能明白当事人分歧焦点所在,有理有据,才能更好地调解纠纷。
要善借力。农村是熟人社会,纠纷双方往往是亲戚朋友,因此除了要用好“一单四办”以外,还可以借助“中间人”的力量,更容易缓解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情绪,还能为调解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支持。
要多走路。多走走才能走得跟群众的心更近一些,多走走才能用双脚丈量公正的距离。离群众更近一点,能够了解更真实的情况,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找到症结所在。
要回头看。调解工作并不只是把眼前纠纷解决,特别是在农村乡间,亲戚邻里由于经常交往,产生摩擦的概率就高,纠纷会起伏反复,我们要做的就是经常回访。(实习编辑:俞熠白)

讲述人:衣立克
龙口法院特邀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