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胶东观潮 >> 原创

莫让商标成“伤标”

2025-07-23 15:52 来源:胶东在线
字号:

  近日,知名洗护品牌潘婷被指产品名称中的“3分钟奇迹”为注册商标,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不少消费者直呼“被套路”。潘婷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潘婷3分钟奇迹”是2020年注册的商标,且在产品包装及电商页面均有清晰标注。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着似乎也没什么毛病。但“3分钟奇迹”这类表述,字里行间藏着诱导——消费者很容易被“奇迹”二字带偏,误以为产品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这种用商标玩话术的操作,已让商标悄悄偏离了原本的功能,变成了“伤标”。

  商标注册的初心,是通过专属标识区分商品来源,帮消费者快速识别品牌。可如今,部分商家却把它变成了误导消费的“障眼法”,深究背后的心态,大致有三类:跟风者觉得“别人玩我也玩,不玩就吃亏”;防御者注册相关字符以防被碰瓷,虽无恶意却可能挤占公共表达空间;最该警惕的是刻意误导者——明知商标表述易引发误解,却偏要以此吸引眼球,把商标彻底变成坑害消费者的工具。

  类似“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案例并不少见:千禾酱油在瓶身把“0”字放大加粗,却对“0添加”的具体指向含糊其辞;还有的商家把“山里来的土”注册为商标,与“鸡蛋”并排印刷,用视觉错位造出“土鸡蛋”的假象。这样的操作像精心设计的“语言陷阱”,初见时让人迷惑,之后只剩反感。

  还有些商标直接走“碰瓷”路线,从“坑消费者”升级为“损同行”。浙江某商场就取名为“胖都来”,模仿知名商场“胖东来”,连红底白字的招牌都做到“像素级复刻”。这种操作和景区里卖的“康帅傅”方便面如出一辙——看似蹭到了流量,实则丢掉了品牌应有的诚信底色。

  中国文字的魅力在于精准传递含义,可部分商家却把这份魅力扭曲成“文字魔术”:用模糊表述制造联想,用近似字形误导判断,用商标外壳包装虚假暗示。短期看,“伤标”或许能带来流量红利,但长期必然反噬:消费者的信任就像易碎的玻璃,一旦被“伤标”划破,再想修复则难如登天。

  要让商标回归本位,远离“伤标”陷阱,需企业、监管、社会形成合力:企业当以“真诚”为魂,与其在文字上耍“障眼法”,不如在研发上使“真功夫”;监管部门当以“严格”为尺,对存在误导性的商标,要像查酒驾般零容忍;消费者当以“理性”为盾,面对花里胡哨的商标宣传,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个“0添加”具体指什么?那个“奇迹”有无科学依据?如同买西瓜要敲一敲,选品也要多留个心眼。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消费者的信任更需用心经营。当“山里来的土”重拾文字本义,当“胖都来”停止碰瓷“胖东来”,市场终将形成诚信经营的良性循环。毕竟,商标再花哨,不如产品过硬;营销再华丽,不如诚信为本。这既是商业常识,更是市场铁律——那些还在商标上动歪心思的企业,是时候醒醒了!(作者:张天放)

初审:王紫萱 复审:王大鹏 终审:孙玲姿

相关新闻
联系方式
编辑:王编辑
地址:烟台市芝罘区传媒大厦9楼
胶东在线版权所有

网站简介网站地址标识说明广告服务联系方式法律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