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的“病”该咋治?
镁光灯亮起,麦克风就位,当“白大褂”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健康秘籍,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医疗界的“造星现场”。《2024抖音健康年度报告》揭示:平台当年新增1.3万名医疗专业科普创作者,新增科普视频370万条,累计收获30亿次点赞——这既映射着大众求知若渴,也暴露了“网红医生”江湖下的暗涌激流。当互联网平台正迅速成为仅次于医院的“第二大医疗生态圈”,乱象也随之而至……
第一宗病:身份真假难辨,白大褂成了“流量马甲”。一些平台对医生资质认证标准混乱,有的严苛需医院证明,有的仅凭执业医师证便可披上认证光环,更有甚者竟默许药剂师、护士等身份以“医生”形象包装亮相。混乱认证滋生了“借壳生蛋的游戏”——MCN机构借医生资质通关审核,日常内容却由运营人员操盘,实质是专业权威的“盗版”。这种“贴牌科普”使得“伪专业”大行其道,让网红医生俨然沦为某些流量玩家招摇撞骗的通行证。
第二宗病:科普沦为带货,专业权威变成“牟利招牌”。部分网红医生在流量裹挟中迷失医者初心:有的在自己专业领域外信口开河跨科行医;更有甚者把科普当成摇钱树——假借权威背书,夸大疗效、虚构病例,将线上问诊暗转为线下导流工具,甚至直播推销保健品、开出高价药方。科普的道场,成了精心布置带货的卖场。公众健康信息渠道的悄然倾斜,在这些人眼中竟成了待挖掘的“流量富矿”,所谓“制造需求”的商业逻辑,于此扭曲了医者仁心的职业伦理。
第三宗病:责任悬空,监管存漏洞致“群魔乱舞”。平台审核机制对医生执业领域与科普内容的“专业对口”长期忽视,“跨科室科普”由此畅行无阻。不少医生因运营压力被迫将账号交由他人打理,内容的科学性把关如同虚设,这种责任主体的模糊化,导致伪科普流毒难遏。平台既享受医疗健康内容的巨大流量红利,却未能有效履行守土之责,无形中为“监管失效症”的蔓延提供了温床。
要治这些“病”,得下“复方药”,全社会齐抓共管才行。平台得首先把好关,认证机制得更明确,不仅要验明医生身份,还得看内容是否在其专业范围内,责任要落实到个人,不能让“伪科普”有藏身之地。地方卫健委和各大医院也需发力,要给医生们常敲警钟,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家守住科普的公益性。对于那些“跑偏”的,该曝光就得曝光,形成震慑。毕竟,医生首先是医生,职业操守是底线,不能被“流量”牵着鼻子走。
说到底,治好“网红医生”的“病”,关键是让专业权威回归公益初心,让流量逻辑服从健康伦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医者善言、公众受益”的清朗空间,让互联网成为守护大家健康的阳光平台,而不是少数人逐利的工具。
当点赞量遇上救死扶伤,后者永远是那个不该动摇的压舱石。健康科普的初心从来不是为了数据攀升,而是生命尊严的托举——愿这根植于医者血脉的纯粹良知,最终涤净浮华,让每一件白大褂在镜头前都不染尘埃。(作者:张天放)